根据目前曝光的信息,小米第三款车型的定位和技术路线已逐渐清晰。这款内部代号为 “昆仑” 的车型预计是小米首款增程式 SUV,计划于 2026 年正式上市。以下是基于现有信息的综合分析:
一、核心定位与市场策略
- 家庭用户导向
与前两款纯电车型 SU7(轿跑)和 YU7(纯电 SUV)不同,第三款车采用方正造型和三排 6/7 座布局,主打家用场景,填补小米在空间实用性上的短板。其设计风格更接近理想 L9、问界 M9 等主流家用 SUV,目标直指增程市场的 “冰箱彩电大沙发” 需求。
- 价格下探与商业模式创新
新车起售价预计在 15 万元左右,通过 “裸车 + 选装” 模式降低入门门槛 —— 基础版仅保留核心安全和动力部件,用户可根据需求选装座椅、智能设备等配置,类似消费电子的模块化思路。这种模式既控制成本,又赋予用户个性化空间,但具体实施细节(如选装部件的安全认证)仍存在争议。
- 增程技术试水
作为小米首款增程车型,“昆仑” 将搭载 1.5T 增程器(可能采购自东安或绵阳新晨动力),搭配大容量电池组,预计纯电续航约 300 公里,综合续航可达 1500 公里,缓解用户的里程焦虑。这一技术路线直接对标理想 L6、零跑 C11 增程版等车型,争夺 15-20 万元主流市场。
二、技术亮点与产品力
- 动力与性能
网传新车可能采用四台轮边电机,综合功率达 880kW(1196 马力),零百加速 3.1 秒,同时配备三把电子差速锁和主动液压悬挂,支持 “蟹行模式” 和 “坦克掉头”,越野能力突出。不过,这些参数尚未得到官方确认,需以最终发布为准。
- 智能化配置
延续小米的科技基因,新车预计搭载自研 AI OS 系统、激光雷达(车顶配备)和高阶智驾方案,支持城市领航辅助和代客泊车。参考 SU7 Ultra 的配置逻辑,可能提供 “纯视觉” 和 “激光雷达” 双版本,后者支持 L4 级硬件预埋。
- 空间与舒适性
车身尺寸预计超过 5 米,轴距接近 3 米,提供宽敞的三排乘坐空间。第二排独立座椅、后排娱乐屏、车载冰箱等配置可能成为高配车型的亮点。部分谍照显示,新车采用环绕式仪表盘和 PHUD 投影技术,提升驾驶体验。
三、产能与供应链布局
- 生产规划
小米计划通过自建工厂(如北京二期工厂)和代工(可能与东风合作)双线并行,缓解产能压力。二期工厂满负荷产能 30 万辆,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未来或承接 “昆仑” 的生产。
- 供应链协同
小米已投资近 50 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在电池(宁德时代、欣旺达)、电机(V6/V8 系列)、智能驾驶(禾赛激光雷达)等领域形成协同优势,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四、市场挑战与竞争格局
- 头部品牌压制
增程 SUV 市场已形成理想、问界双寡头格局,理想 L 系列月销超 4 万辆,问界 M9 改款上市两小时大定破万。小米需在品牌认知、渠道服务等方面追赶,同时应对腾势 N9、小鹏 “鲲” 增程系统等新竞品的冲击。
- 技术验证与口碑积累
作为新势力,小米需通过 SU7 和 YU7 的市场表现建立用户信任。若第三款车能在可靠性、能耗控制等方面表现出色,有望复制 SU7 的爆款效应;反之,若出现质量问题或交付延迟,可能影响品牌声誉。
五、总结与展望
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是其从纯电向增程市场扩张的关键一步,通过差异化定位(家用、低价)和创新商业模式(选装制),试图在竞争激烈的增程 SUV 赛道撕开缺口。尽管面临产能爬坡、技术验证等挑战,但其强大的供应链整合能力和品牌号召力仍使其具备成为 “现象级产品” 的潜力。若 2026 年上市时能兑现 15 万元定价和长续航承诺,或将重新定义 15-20 万元家用 SUV 市场的竞争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