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 “牌照” 问题涉及生产资质、新能源车牌设计优化以及自动驾驶测试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生产资质:从代工到独立造车的突破
小米汽车于 2024 年 7 月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这是其造车进程中的关键里程碑。根据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以生产企业身份申报了四款纯电动轿车(如小米 SU7),企业名称从之前的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产品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
这一资质的获取路径与蔚来相似,均采用 “先代工后转正” 的模式。此前,小米 SU7 的申报企业为北汽越野,生产地址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自建工厂。独立资质的获批意味着小米不再依赖外部代工,可自主掌控生产、研发和供应链,例如在大压铸技术、自动驾驶等领域进行更灵活的技术迭代。
从时间线来看,小米的资质获取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其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发布并开启交付,而资质获批仅相隔三个月(7 月 12 日),相比之下,蔚来从首款车型交付到获得资质耗时近五年。这得益于小米的快速建厂(北京超级工厂一期 2023 年竣工,2024 年 4 月投产)、政策支持以及行业资源整合能力。
二、新能源车牌设计:雷军提案推动智能化改革
除了生产资质,小米还在推动新能源车牌的优化。2025 年全国两会期间,雷军提交了《关于优化新能源汽车号牌设计的建议》,针对现行绿色车牌的设计争议提出三方面改进:
- 重启号牌式样论证:现行绿牌自 2016 年试点以来,与车身颜色的兼容性较差,制约了车辆外观设计。雷军建议参考国际案例(如英国灰底绿字、德国蓝底白字),探索更灵活的配色方案。
- 拓展智能化功能:建议在车牌中内置电子标识芯片,集成车辆身份信息、违章提醒等功能,并在外显动态二维码,便于交通管理部门快速核验。
- 开展试点探索:选择汽车产业发达的城市进行新式号牌试点,收集用户反馈以优化设计。
这一提案反映了新能源汽车从 “政策驱动” 向 “需求驱动” 转型的趋势。若落地,不仅能提升车辆颜值,还能通过智能化功能反哺交通管理效率,为车联网生态铺路。
三、自动驾驶测试牌照:技术研发的阶段性成果
小米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也涉及牌照获取。2022 年 8 月,武汉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向小米发放了 4 张自动驾驶测试牌照,允许其在 106 公里的开放道路上进行测试。不过,这一信息的时效性较强,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是否获得更多城市的测试牌照或升级至更高等级(如 L4)尚未有公开报道。
从技术进展看,小米计划采用全栈自研的自动驾驶算法,并在 2024 年进入行业第一阵营。其首款车型 SU7 已搭载高阶智驾系统,支持高速领航、自动泊车等功能,但尚未完全开放城市道路自动驾驶。
四、资质获取的行业意义与挑战
小米获得独立资质对行业具有双重影响:
- 积极层面:显示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合作模式的可行性(如与北汽的前期代工),为后续跨界企业提供了参考。同时,小米的快速拿牌可能推动监管部门优化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流程。
- 挑战与风险:资质获批后,小米需应对产能爬坡(北京工厂一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实际日产能不足 300 辆)、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竞争等问题。此外,近期小米 SU7 的 “高速碰撞爆燃” 事件也暴露出质量管控和危机处理的压力。
总结
小米汽车的 “牌照” 问题已从早期的生产资质争议,逐步扩展到新能源车牌改革、自动驾驶测试等更广泛的领域。其独立生产资质的获批标志着造车进程进入新阶段,而雷军对新能源车牌的提案则体现了小米在行业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未来,随着小米汽车销量增长和技术迭代,其在牌照相关领域的动态将持续受到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