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控股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17:22:40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集团对其汽车业务的控股架构清晰且集中,通过多层级的股权设计实现了对核心子公司的绝对控制,同时在产业链上下游布局中通过战略投资强化资源整合。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小米汽车核心业务的控股结构


1.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北京)


  • 股权结构:由小米香港子公司 Xiaomi EV Limited 100% 控股,而 Xiaomi EV Limited 由开曼群岛注册的 Xiaomi EV, Inc. 全资持有,最终由小米集团(开曼群岛注册)通过协议控制。
  • 实际控制人:雷军通过小米集团的同股不同权架构(A 类股每股 10 票)掌握 64.1% 的表决权,确保对汽车业务的绝对主导权。

2.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 股权结构: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雷军持股 77.8%)全资控股,负责汽车研发与技术落地。
  • 法律地位:作为小米汽车的核心运营实体,直接参与车型设计、生产资质获取(如 2024 年 7 月通过工信部审批获得独立生产资质)。

3. 生产基地与工厂


  • 北京亦庄工厂:由小米汽车有限公司直接运营,一期产能 15 万辆,二期扩建后总产能达 30 万辆,2024 年 3 月首款车型 SU7 量产下线。
  • 武汉工厂:网传小米计划通过代工或收购东风工厂建设第三工厂,用于生产低价增程 SUV 车型。

二、产业链控股与战略投资


1. 关键零部件控股


  • 金杨股份(301210.SZ):小米持有其 51% 股份,该公司主营锂电池精密结构件,是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供应商,为小米汽车提供电池组件。
  • 深动科技(DEEPMOTION):2021 年小米以 7737 万美元收购其 71.16% 股权,成为全资子公司,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

2. 战略投资布局


  • 动力电池:投资蜂巢能源、赣锋锂电、卫蓝新能源等,覆盖磷酸铁锂、三元锂、半固态电池技术。
  • 自动驾驶:参投禾赛科技(激光雷达)、纵目科技(智能驾驶)、Momenta(算法),构建全栈技术能力。
  • 智能座舱:投资博泰车联网、泽景电子(HUD),强化车载系统与交互体验。

3. 生态链协同


  • 智米科技:小米控股的生态链企业,曾探索造车但与小米汽车独立运营,主攻智能环境电器。
  • 蔚来 / 小鹏:早期通过顺为资本投资,虽已减持但保留技术合作(如小米手表解锁蔚来车辆)。

三、资本运作与未来规划


1. 融资与估值


  • 2025 年融资:小米通过 “先旧后新” 方式募资 425 亿港元,用于汽车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2025 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
  • 估值变化:从 2021 年的 100 亿美元估值(成立初期)升至 2024 年的 1500 亿港元(SU7 上市后),反映市场对其增长潜力的认可。

2. 分拆上市传闻


  • 潜在计划:市场曾推测小米汽车可能独立分拆上市,但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集团仍通过全资子公司控股,未释放分拆信号。

3. 全球化布局


  • 马来西亚工厂:金杨股份投资 9000 万美元建设锂电池结构件项目,为小米汽车海外市场铺路。
  • 欧洲市场:计划 2025 年进入德国、法国,与特斯拉、大众竞争。

四、控股架构的优势与挑战


1. 优势


  • 控制权集中:避免外部资本干预,确保雷军对战略方向的绝对掌控。
  • 产业链整合:通过控股关键零部件企业降低成本,提升供应链稳定性。
  • 生态协同:与小米手机、IoT 设备形成 “人车家” 智能联动,增强用户粘性。

2. 挑战


  • 资金压力:2024 年汽车业务净亏损 62 亿元,需持续投入研发与产能。
  • 市场竞争:面临比亚迪、特斯拉的价格战,以及华为、苹果的跨界竞争。
  • 技术突破:自研大压铸技术、泰坦合金等尚未完全量产,需验证实际效果。

总结


小米集团通过全资控股核心子公司 + 战略投资产业链的模式,构建了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闭环。雷军的绝对控制权确保了战略执行的高效性,但也需在扩张与盈利之间平衡。未来,随着小米汽车产能提升(2025 年预计 45 万辆)与全球化布局,其控股架构可能进一步优化,以应对行业竞争与资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