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呈现出 **“双轨并行”** 的鲜明特征,既通过主力车型 SU7 系列巩固中端市场基本盘,又以 SU7 Ultra 冲击高端领域,同时依托政策红利和产能规划构建长期竞争力。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主力车型定价:21.59 万 - 29.99 万,精准卡位中高端市场
小米 SU7 系列(2024 款)的定价策略延续了小米 “高配低价” 的传统,通过技术参数与价格锚定形成差异化优势:
- 标准版(后驱标准长续航智驾版):21.59 万元,搭载单电机、CLTC 续航 700 公里、19 寸米其林轮胎,标配 Xiaomi Pilot Pro 纯视觉智驾系统。这一价格直接对标特斯拉 Model 3(起售价 23.19 万元)和比亚迪汉 EV(起售价 20.98 万元),在续航和智能驾驶方面形成竞争力。
- Pro 版(后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Pro 版):24.59 万元,增加 20.7kWh 电池、激光雷达和小米智驾 Max 城市 NOA 功能,瞄准小鹏 P7i(起售价 22.99 万元)和蔚来 ET5(起售价 29.8 万元)之间的市场空白。
- Max 版(四驱超长续航高阶智驾 Max 版):29.99 万元,双电机四驱、零百加速 2.78 秒、800km CLTC 续航,对标极氪 001 FR(起售价 42.99 万元)和蔚来 ET7(起售价 45.8 万元),以 “半价超跑” 概念吸引性能爱好者。
市场验证:SU7 系列上市后 24 小时订单突破 8.8 万辆,3 个月交付量超 10 万辆,证明其定价策略成功激活了 20-30 万级市场需求。
二、高端车型定价:52.99 万 - 81.49 万,重塑国产性能车价值体系
SU7 Ultra(2025 款)的定价策略展现出小米 **“技术破圈”** 的野心:
- 基础版:52.99 万元,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200 马力)、900V 高压平台(充电 5 分钟续航 300 公里)、英伟达 Thor 芯片(算力 2000TOPS),对标仰望 U8(109.8 万元)和保时捷 Taycan(89.8 万元),通过 “半价超跑” 定位吸引科技新贵。
- 纽北限量版:81.49 万元,增加碳陶瓷刹车、空气动力学套件、赛道模式,全球限量 5000 台,瞄准超跑市场空白。
市场反馈:SU7 Ultra 预售 10 分钟订单近 7000 台,2 小时破万,显示高端市场对小米品牌的认可。但交付周期长达 6 个月,暴露产能瓶颈。
三、成本与政策支撑:补贴红利与规模效应双轮驱动
- 成本结构:
- 电池占整车成本约 50%,SU7 标准版搭载 73.6kWh 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成本约 11.15 万元;Max 版采用 101kWh 麒麟电池,成本约 15.2 万元。
- 一体化压铸技术降低车身制造成本,但设备投资超 6000 万元,初期良品率仅 85%,推高单车成本约 2 万元。
- 软件服务贡献利润:Xiaomi Pilot Pro/Max 系统采用 “硬件免费 + 订阅收费” 模式,预计单车软件年收益超 3000 元。
- 政策红利:
- 国家层面:2025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最高 3 万元),叠加地方补贴(如海南充电补贴 1600 元),深圳用户实际购车成本可降低 3.16 万元。
- 地方层面:深圳宝安区 2025 年 2-5 月开展购车摇号补贴,最高可获 2.3 万元。
四、长期策略:产能扩张与全球化布局
- 产能规划:
- 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 2025 年 7 月投产,总产能达 30 万辆;武汉工厂 2026 年投产,年产能 50 万辆;上海工厂专注出口,规划年产能 50 万辆。
-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2026 年冲刺百万产能,通过规模效应将单车成本降低 15%。
- 全球化定价:
- 东南亚市场:右舵版 SU7 预计定价 18-25 万元,低于当地竞品(如特斯拉 Model 3 起售价 23 万元)。
- 欧洲市场:SU7 Ultra 出口版定价约 6.5 万欧元(约 50 万元),低于保时捷 Taycan(8.5 万欧元)。
五、风险与挑战
- 供应链波动:电池原材料价格(如碳酸锂)波动可能导致成本上升,2025 年 Q1 已上涨 12%。
- 品牌认知:30% 用户仍质疑 “手机厂造车可靠性”,需通过质量口碑逐步化解。
- 政策退坡:2026 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减免减半,可能削弱价格竞争力。
总结:小米定价的 “三层逻辑”
- 技术普惠层:SU7 系列以 21.59 万起售,通过 “堆料降价” 挤压合资燃油车份额。
- 品牌跃升层:SU7 Ultra 以 52.99 万起售,用 “技术参数 + 生态整合” 重塑国产高端形象。
- 生态闭环层:依托小米智能家居、澎湃 OS 系统,通过 “硬件让利 + 软件盈利” 构建长期护城河。
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本质是 **“以手机行业逻辑重构汽车价值体系”**,既延续了性价比基因,又通过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开辟新战场。随着产能释放和全球化推进,其价格体系或将进一步下探,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搅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