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作为小米汽车首款高端性能车型,自 2025 年 2 月上市以来便引发广泛关注。结合专业评测与车主反馈,这款车展现出以下核心特点:
一、性能表现:赛道级硬件与日常驾驶的平衡
- 动力系统:
搭载双 V8s+V6s 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官方零百加速 1.98 秒,实测可达 2.36 秒,400 米加速仅 9.13 秒,尾速 253km/h。这一数据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2.1 秒)和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2.8 秒),但实际驾驶中,由于车身重量(2.4 吨)和底盘调校,加速体感更接近传统性能车(如 Model 3 Performance),高速稳定性和中后段加速能力尤为突出。
- 操控与制动:
- 悬挂系统:标配闭式双腔空气弹簧 + Bilstein EVO T1 绞牙避震(10 段可调),赛道模式支撑性强,日常模式舒适性接近家用车。
- 刹车系统:前 430mm / 后 410mm 碳陶瓷刹车盘 + Akebono 六活塞卡钳,100-0km/h 制动距离 30.8 米,连续 10 次急刹无衰减。
- 赛道成绩:上海国际赛车场圈速 2 分 09 秒 944,打破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纪录;浙江国际赛车场圈速 1 分 32 秒 616,四门量产车最快。
- 续航与充电:
- 搭载 93.7kWh 宁德时代麒麟 Ⅱ 赛道电池,CLTC 续航 630km,支持 897V 高压平台和 5.2C 超充,10%-80% 电量仅需 11 分钟。
- 赛道实测连续两圈不过热,散热系统包括电机立体油冷、电池双大面冷却等,每分钟最大散热量 270 万焦耳。
二、设计与配置:极致性能与豪华体验的融合
- 外观设计:
- 碳纤维前铲、侧裙、尾翼等 17 处碳纤维部件,提供 285kg 下压力,风阻系数 0.195Cd。
- 21 英寸锻造轮毂 + 倍耐力 P ZERO 5 轮胎(前 265/35 ZR21,后 305/30 ZR21),选装竞速套装可升级半热熔胎。
- 配色方案包括闪电黄、太空银、鹦鹉绿等,车身拉花和开孔机盖提升个性化。
- 内饰与舒适性:
- 赛道化座舱:Alcantara 全包覆、干碳饰板、黄色 Nappa 座椅、碳纤维方向盘,搭配红色 Boost 按钮,氛围拉满。
- 科技配置:16.1 英寸 3K 中控屏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AR-HUD、小米澎湃 OS 系统,支持车家互联和语音控制。
- 舒适性:前排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后排腿部空间宽裕,但运动座椅长途驾驶可能略感疲劳。
- 智能驾驶:
- 硬件: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508TOPS 算力)+ 激光雷达 + 11 摄像头 + 3 毫米波雷达 + 12 超声波雷达。
- 功能:Xiaomi HAD 端到端智能驾驶,支持城市领航辅助、高速 NOA、自动泊车,3 月新增 “漫游寻位泊车” 和 “极窄库位泊出” 功能。
三、用户反馈与市场表现
- 车主评价:
- 优点:回头率极高(哨兵模式记录大量围观)、加速性能震撼、赛道驾驶乐趣强、车机系统流畅。
- 不足:电门响应有轻微延迟、充电口位置隐蔽(左后翼子板)、内饰细节质感待提升(如缝线工艺)。
- 市场热度:
- 2025 年 2 月 27 日上市,2 小时大定破 1 万台,3 月订单突破 1.9 万台,提前完成年销目标。
- 价格策略:标准版 52.99 万元(较预售降 28.5 万),纽北限量版 81.49 万元,性价比碾压同价位竞品。
四、竞品对比与行业意义
- 横向对比:
- 特斯拉 Model S Plaid:加速更快(2.1 秒),但内饰简陋,智能驾驶功能需付费。
- 蔚来 ET7:续航更长(1000km+),服务网络完善,但性能差距明显。
- 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品牌溢价高,智能化缺失,售后成本高。
- 行业影响:
- 小米 SU7 Ultra 以 “50 万级价格、百万级性能” 重塑市场格局,推动国产电动车高端化。
- 赛道成绩和技术参数证明中国品牌在三电、底盘调校等核心领域的突破。
五、购买建议
- 适合人群: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感的玩家、赛道爱好者、小米生态用户。
- 选装推荐:
- 必选:21 英寸锻造轮毂(1 万元)、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提升散热)。
- 可选:竞速套装(10 万元,含半热熔胎、绞牙避震)。
- 注意事项:
- 日常驾驶建议开启 “新手保护模式”(限制动力输出)。
- 服务网络仍在扩建,部分地区售后等待时间较长。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是一款 “可街可赛” 的高性能电动轿车,其 1.98 秒破百、赛道级硬件和极致性价比刷新了行业认知。尽管存在内饰细节和服务网络等短板,但它仍是 50 万级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车型之一,标志着中国品牌在电动车领域的全面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