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4 年交付以来,用户反馈呈现出显著的两极分化,既有对性能和智能化的高度认可,也存在对交付、售后及质量问题的集中投诉。以下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
一、核心优势与用户好评
- 性能与操控表现突出
小米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四驱系统,零百加速仅 1.98 秒,赛道级碳陶瓷刹车和空气动力学套件带来极致驾驶体验,尤其受追求速度的用户青睐。用户反馈高速行驶稳定性强,弯道操控精准,部分车主甚至将其与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对比,认为性价比远超后者。
- 智能生态与车机体验领先
小米 HyperOS 系统实现 “人 - 车 - 家” 无缝互联,支持 1000 + 米家设备联动,语音交互和多屏协同流畅度获得好评。智驾系统在城市道路表现出色,如上海南北高架复杂立交变道成功率达 91%,自动泊车误差控制在 5cm 以内。高配车型的激光雷达和双 Orin-X 芯片组合,在雨雾天气下的感知能力虽弱于头部竞品,但日常使用中误判率较低。
- 设计与豪华感受认可
外观设计辨识度高,可拆卸前机盖、尾翼及多种配色满足个性化需求;内饰采用碳纤维、Alcantara 材质,座椅加热 / 通风 / 按摩功能齐全,营造出豪华氛围。部分用户称赞其 “内饰质感媲美 50 万级车型”。
- OTA 升级持续优化体验
近期更新优化了第三方充电桩充电速度(实测提升约 23%),能量管理策略使低温续航估算准确率提升 20%,并新增新手模式限制极速,增强安全性。用户反馈 “充电焦虑有所缓解”,但推送速度较慢仍被诟病。
二、主要问题与用户痛点
- 交付混乱与产能瓶颈
订单积压严重,2025 年 3 月未交付订单达 15 万辆,部分用户锁单后需等待 31 周。同配置车型交付时间差异显著,如北京用户 1 月锁单仍未提车,而上海同期锁单用户已提车,客服推诿工厂排产问题,引发 “饥饿营销” 质疑。此外,销售存在诱导锁单、隐瞒退订政策等行为,导致用户维权困难。
- 售后服务体系滞后
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仅 127 家服务网点,平均单网点服务 5500 台车,远超行业标准(蔚来 1500 台 / 网点)。上海车主维修需排队半个月,湖北用户跨城 700 公里更换尾灯,配件垄断导致成本高昂。泉州等三四线城市虽实现乡镇充电设施全覆盖,但小米自建超充网络尚未完善,依赖第三方充电桩的体验参差不齐。
- 质量与安全争议
电机电控问题频发,安徽铜陵高速事故引发对智能驾驶系统可靠性的质疑,部分案例中售后推诿责任。2025 年初因软件缺陷召回 3.1 万辆 SU7,暴露智能泊车等功能漏洞。电池安全性存疑,宁德时代否认涉事车辆搭载其电池,碰撞后车门锁死、应急拉手操作复杂等设计缺陷被指危及生命安全。
- 智驾系统的局限性
标准版车型未配备激光雷达,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复杂环境下感知能力不足,AEB 触发延迟曾导致高速碰撞事故。暴雨等恶劣天气下,激光雷达版车型的感知距离缩短,自动跟车距离拉大,影响出行效率。
三、市场表现与竞品对比
- 销量与产能目标
2024 年交付 13.7 万辆,2025 年目标提升至 45 万辆,但北京工厂月产能仅 2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进度滞后,全年缺口预计达 6 万辆。一季度销量 7.59 万辆,排名新能源车型第五,落后于吉利星愿、五菱宏光 MINIEV 等竞品。
- 与竞品的优劣势
- 优势:价格较特斯拉 Model S Plaid 低 30 万元,性能接近;智能生态整合优于极氪 007、智界 S7 等。
- 劣势:高压平台非全域 800V 架构,对比极氪 001 FR 充电速度落后;智驾系统实测复杂路口通过率比小鹏 XNGP 低 15 个百分点。
四、地域差异与用户建议
- 福建泉州地区情况
泉州已实现乡镇充电设施全覆盖,但小米自建超充站主要集中在高速服务区(如朴里、达埔服务区),市区密度较低。当地服务中心存在历史负面评价(如过度维修),但 2025 年新增网点后服务效率有所提升。
- 购买建议
- 推荐人群:追求极致性能、智能生态体验,且能接受较长交付周期的科技爱好者;
- 谨慎考虑:对品牌可靠性要求高、急需提车或所在地区服务网点不足的用户。
五、未来改进方向
小米需优先解决产能与交付问题,加速武汉工厂建设并探索代工模式;同时应公开智驾事故数据,升级感知硬件以提升安全性。服务网络方面,需在 2025 年底前实现 “销售门店覆盖 100 城,服务网点覆盖 90% 地级市” 的目标,并引入第三方合作缓解压力。若能平衡技术激进与用户安全,小米有望在智能出行领域占据更稳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