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国伟是小米汽车工厂的核心管理者,现任小米汽车工厂总经理,全面负责生产制造体系的搭建与运营。他的加入为小米汽车的产能提升和智能制造注入了关键力量,尤其在应对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的背景下,其角色显得尤为重要。
一、核心背景与职业履历
季国伟在汽车行业深耕多年,具备丰富的新能源汽车制造经验。他曾担任北汽(镇江)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并主导了北汽与麦格纳合资项目的重组,成立北汽蓝谷麦格纳后继续担任总经理。在此期间,他主持了极狐阿尔法 T 和阿尔法 S 等车型的量产工作,这些车型是华为 HI 模式的早期合作项目,标志着国产智能车量产自主智驾方案的突破。此外,他还推动了百度第五代自动驾驶无人车的前装量产,实现了激光雷达和算力中心的一次性装配,为中国 Robotaxi 的探索提供了实践经验。
2022 年 7 月,季国伟离开北汽蓝谷麦格纳,随后加入小米汽车。他的加入被视为小米汽车在制造领域的重要布局,尤其是在特斯拉上海工厂前负责人宋钢离职传闻引发行业关注时,小米公关总经理王化公开表示 “季厂长也很优秀,足矣”,侧面印证了他在小米汽车中的核心地位。
二、在小米汽车的关键职责与贡献
- 产能爬坡与工厂管理
季国伟主导小米汽车北京工厂的生产运营,目前工厂已实现双班生产,单日产能突破 1000 辆。2024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达 13.68 万辆,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季国伟对产线效率的优化和产能的持续提升。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完成验收,预计 7-8 月投产,届时小米汽车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为销量目标提供硬件保障。
- 智能制造与技术落地
季国伟在北汽期间积累的智能电动车制造经验,为小米汽车的智能制造体系奠定了基础。他推动工厂自动化率提升至 95% 以上,并引入 AI 质检、数字孪生等技术,确保每辆车的生产精度和一致性。例如,小米 SU7 的车身焊接采用 300 台库卡机器人,焊接精度达到 ±0.1mm,这一技术标准与特斯拉上海工厂相当。
- 供应链与成本控制
季国伟主导供应链体系的搭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供应商建立深度合作,确保电池等核心零部件的稳定供应。同时,他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规模化采购,将小米 SU7 的单车生产成本控制在行业较低水平,为产品的高性价比提供支撑。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季国伟的加入不仅提升了小米汽车的制造能力,也对行业人才流动产生了影响。他的履历吸引了一批来自北汽、麦格纳等企业的技术骨干加入小米,形成了 “北汽系” 人才集群,加速了小米汽车的技术积累。
未来,季国伟面临的挑战包括:
- 产能与需求的平衡:小米 SU7 订单已超 32 万辆,而现有产能无法满足需求,二期工厂投产后仍需进一步扩产。
- 质量与效率的协同:随着销量增长,如何在提升产能的同时保持产品质量,避免 “交付即故障” 的问题,是其管理能力的重要考验。
- 智能化与电动化的融合:小米汽车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高阶自动驾驶的车型,季国伟需协调制造端与研发端的协同,确保新技术的量产落地。
四、个人风格与管理理念
季国伟以务实和高效著称,在北汽期间曾通过 “三班倒” 工作制和产线优化,将极狐阿尔法 T 的产能从月产 500 辆提升至 5000 辆。他强调 “制造是产品力的基石”,并在小米汽车内部推行 “零缺陷” 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每个工位的合格率达到 99.99%。此外,他注重团队协作,与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形成互补,共同推动工厂运营与产能提升。
五、行业评价与对比
与特斯拉前高管宋钢相比,季国伟更擅长智能电动车的量产落地,尤其是在华为 HI 模式和百度自动驾驶项目中的经验,使其在智能汽车制造领域具备独特优势。行业分析师认为,季国伟的加入弥补了小米汽车在制造端的短板,与雷军的产品战略形成互补,为小米汽车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季国伟作为小米汽车工厂的 “操盘手”,其制造经验、产能管理能力和行业资源,对小米汽车的销量增长和技术落地至关重要。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产能释放,他将在小米汽车的全球化扩张中扮演更关键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