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第二款车型是定位纯电动中大型 SUV 的小米御 7(YU7),于 2025 年 3 月 28 日正式官宣中文名,计划于6 月至 7 月上市。以下是其核心信息及市场布局的深度解析:
一、小米御 7(YU7):性能与科技的全面升级
1. 设计与定位
- 家族化设计语言:延续小米 SU7 的 “科技流动美学”,前脸采用 “米” 字型 LED 大灯组与 X 型日间行车灯,车身线条流畅,风阻系数优化至 0.23Cd。
- 尺寸与空间:长宽高为 4999×1996×1600mm,轴距 3000mm,定位中大型 SUV,提供五座布局,后排腿部空间达 990mm,后备箱容积 517L(支持扩展至 1500L)。
- 细节亮点:全隐藏式门把手、透明尾灯灯罩、碳纤维尾翼(选装)、21 英寸运动轮毂(搭配倍耐力 P ZERO 轮胎)。
2. 动力与续航
- 双电机四驱版:前后电机最大功率分别为 220kW(异步)和 288kW(永磁),综合功率 508kW(691 马力),零百加速 3.3 秒,最高车速 253km/h,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101.7kWh),CLTC 续航 820 公里。
- 单电机后驱版:最大功率 235kW,零百加速 5.9 秒,搭载弗迪磷酸铁锂电池(96.3kWh),CLTC 续航 770 公里。
- 充电技术:支持 800V 高压平台,11 分钟充电 10%-80%(双电机版),补能效率与小米 SU7 Ultra 持平。
3. 智能配置
- 智驾系统: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车顶),搭载Xiaomi Pilot Max,采用双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高速 / 城市 NOA、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2025 年内推送)。
- 座舱体验:配备高通骁龙 8295 芯片,运行澎湃 OS 2.0,支持语音交互、多屏联动(17.3 英寸中控屏 + AR-HUD),副驾可选装 12.3 英寸娱乐屏。
- 底盘技术: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高配版搭载全主动式悬架(响应速度是空气弹簧的 100 倍),支持 44400N 举升力,可实现原地起跳、圆规掉头等功能。
4. 价格与市场预期
- 预售价区间:单电机版预计 22 万 - 24 万元,双电机版 30 万 - 35 万元,低于特斯拉 Model Y(24.99 万 - 35.49 万元),延续小米 “价格屠夫” 策略。
- 销量目标:2025 年计划交付 6 万辆,占小米汽车全年 30 万辆目标的 20%,主打家庭用户和高端 SUV 市场。
二、小米汽车的产品矩阵与战略布局
1. 已上市车型:小米 SU7 系列
- SU7(21.59 万 - 29.99 万元):纯电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累计交付超 13.5 万辆,月销稳定在 2 万辆以上,位列新能源中大型车销量前三。
- SU7 Ultra(81.49 万元起):高性能版,三电机系统(1548 马力),纽北赛道圈速 6 分 46 秒 874,主打超豪华市场,2025 年 3 月交付,10 分钟订单破 6900 台。
2. 未来规划:增程车型与生态协同
- 代号 “昆仑” 的增程 SUV:预计 2026 年推出,起售价 15 万元,搭载 1.5T 增程器,纯电续航 200 公里,主打性价比市场。
- 充电网络: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接入超 3 万个充电桩,支持即插即充和跨品牌补能。
- “人车家全生态”:小米御 7 将深度整合小米智能家居、穿戴设备,支持手机 NFC 解锁、车内控制家电等功能。
三、行业影响与用户关注点
1. 对新能源市场的冲击
- 价格下探:小米御 7 的 22 万元起售价将挤压比亚迪唐、问界 M5 等车型的市场份额,加速中高端 SUV 市场的价格内卷。
- 技术标杆:全主动悬架、800V 高压平台等配置树立同级技术标准,可能推动行业向更高性能、更快充电方向发展。
2. 用户核心关切
- 续航真实性:冬季高速测试(-10℃,平均时速 100km/h)续航达成率约 65%(770km 版本实际行驶 500km),需进一步验证日常使用表现。
- 智能驾驶落地:端到端功能需依赖高精地图,无图方案的实际体验和安全性待市场检验。
- 产能与交付:小米汽车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年中投产,年产能 15 万辆,能否满足订单需求是关键。
总结
小米御 7 作为小米汽车第二款量产车型,承载着 “走量” 与 “技术秀” 的双重使命:一方面以 22 万元起的价格切入主流中高端 SUV 市场,另一方面通过全主动悬架、800V 高压平台等技术展示品牌实力。其上市后将与 SU7 形成 “轿车 + SUV” 组合,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新能源市场的地位。对于消费者而言,小米御 7 的高性价比与创新技术值得期待,但续航、智驾等实际体验仍需市场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