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商注册的核心节点与战略意义
- 2021 年 9 月:正式成立
小米汽车有限公司于 2021 年 9 月 1 日完成工商注册,注册资本 100 亿元,雷军亲自担任法人代表。这一动作标志着小米造车计划从概念进入实质性阶段。当时团队已组建约 300 人,并通过收购深动科技、投资纵目科技等企业,初步搭建了自动驾驶技术框架。
- 2024 年 9 月:深化布局
2024 年 9 月,小米汽车再次完成工商注册,可能涉及公司架构调整或业务范围扩展。此时,小米汽车已进入量产阶段,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全年交付超 13.5 万辆,超额完成目标。
- 2025 年动态:产能与全球化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达 100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进一步支撑 35 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同时,小米汽车开始布局欧洲和东南亚工厂,计划挑战特斯拉的全球化地位。
二、2025 年战略布局与市场表现
- 产品线扩张
- SU7 系列:2024 年 11 月累计交付破 10 万台,创行业最快纪录。2025 年推出的 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0-100km/h 加速 1.98 秒,预售价 52.99 万元,3 天预订超 3,680 台。
- YU7 SUV:定位 Model Y 竞品,2025 年 6-7 月上市,提供三种续航版本(最高 770 公里),双电机四驱版综合功率 508kW,已进入试生产阶段。
- 技术突破与生态协同
- 自研技术: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实现 5 分钟补能 220km;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技术推动自动驾驶进入第一阵营。
- 生态整合:MIUI 系统连接 8.6 亿 IoT 设备,支持手机与车机无缝互联;车机搭载骁龙 8295 芯片,实现 56 英寸 HUD 和 3D 车模交互。
- 财务与供应链
- 盈利潜力:2024 年小米汽车毛利率 18.5%,高于特斯拉的 17.9%;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营收有望超 820 亿元,预计 2026 年盈亏平衡。
- 供应链:电池由宁德时代(三元锂)和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双供;智能驾驶采用英伟达 Orin 芯片和禾赛激光雷达;底盘与博世、采埃孚合作。
三、挑战与风险
- 产能压力:SU7 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等车周期长达 43-50 周,需依赖二期工厂释放产能。
- 供应链风险:电池供应商集中度高达 82%,智能化研发支出占比升至 21%,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 品牌溢价:高端车型 SU7 Ultra 定价 52.99 万元,需突破消费者对小米 “性价比” 的固有认知。
四、行业影响与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车行业格局。其 “硬件 + 软件 + 服务” 的三维竞争体系,以及 “人车家全生态” 的战略,使其在智能化和用户粘性上具备独特优势。若 2025 年实现 35 万辆交付,小米将从消费电子巨头向智能出行科技企业转型,为中国智造全球化提供新范式。
总结来看,小米汽车的工商注册不仅是法律程序的完成,更是其 “技术为本 + 生态协同” 战略的起点。通过持续的技术投入和市场扩张,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