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显示生产中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04:54:42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目前正处于高强度量产阶段,生产进度与产能提升成为当前核心动态。根据最新行业信息,小米汽车 2025 年的生产目标已从最初的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而实际生产量预计将突破 45 万辆,这主要得益于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产能的持续爬坡。以下是关键进展的详细梳理:

一、生产现状与产能突破


  1. 量产规模与交付节奏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4 月启动交付以来,累计销量已超 32 万辆,但受限于产能,实际交付约 18 万辆,仍有 15 万份订单待生产。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4 月预计进一步提升至 3 万辆以上。目前,小米 SU7 标准版等车周期仍需 43-46 周,Max 版为 36-39 周,显示市场需求远超供应能力。
  2. 工厂布局与产能规划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是核心生产基地,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程已于 2024 年启动,预计 2025 年完工后将大幅提升总产能。此外,小米正加速推进第二工厂建设,首款 SUV 车型 YU7 已进入试生产阶段,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计年产量达 10 万辆。
  3. 供应链与生产协同
    小米构建了多元化供应链体系,电池由宁德时代(三元锂)和比亚迪弗迪电池(磷酸铁锂)双供应商保障,电机由汇川技术联合研发,智能驾驶芯片采用英伟达 Orin 平台。近期通过优化生产线(如三班制、自动化升级)和新增合作伙伴(如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二、生产挑战与应对策略


  1. 产能瓶颈与交付压力
    尽管产能逐月提升,但订单积压问题仍未完全缓解。小米通过以下措施应对:
    • 工厂扩建:亦庄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突破 30 万辆,同时探索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新生产基地。
    • 供应链优化:引入更多供应商(如蜂巢能源、赣锋锂电)分散风险,并加强与核心供应商的产能锁定。
    • 订单管理:优先处理高毛利车型(如 Max 版)以平衡交付效率与利润。

  2. 质量与安全争议
    3 月安徽高速事故引发对 SU7 智驾系统的质疑,调查显示 L2 级辅助驾驶在夜间场景存在响应延迟。对此,小米紧急升级算法,并加强实车测试。同时,针对工厂管理问题(如员工高强度作业),小米调整排班制度,强化安全规范培训。

三、未来生产规划


  1. 车型多元化
    除 SU7 系列外,小米 YU7 作为首款 SUV 将于 6-7 月上市,定位中高端市场,搭载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博世 ABS 系统,目标年产量 10 万辆。此外,传闻中的 SU7 Ultra 高性能版计划 2025 年 3 月发布,预售价 81.49 万元,目前已开启预订。
  2. 技术升级与产能储备
    小米正研发新一代 800V 碳化硅平台,预计 2026 年应用于新车型,同时探索 “硬件 DIY” 模式以降低生产成本。供应链方面,与宁德时代合作开发固态电池,目标 2027 年量产装车,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

四、用户关注点解答


  • 交付时间:SU7 标准版 / Max 版已启动交付,Pro 版将于 5 月底开始;YU7 上市后预计等车周期约 6-8 个月。
  • 订单查询:用户可通过小米汽车 App 实时查看排产进度,锁定订单后工厂将按顺序生产。
  • 产能透明化:小米定期通过官方渠道(如雷军微博、汽车之家账号)发布产能数据,近期计划开放工厂参观以增强用户信任。

总体来看,小米汽车正通过产能扩张、供应链优化和技术迭代应对生产挑战,其 2025 年的生产目标已从 “保交付” 转向 “规模化突破”。随着亦庄二期工厂投产和 YU7 上市,预计下半年产能将进入爆发期,有望缓解当前的交付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