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作为小米汽车性能旗舰的极致探索版本,其配置集中展现了赛道化设计、顶级动力系统与前沿科技的融合。以下是基于官方信息及权威媒体报道的详细解析:
一、赛道级外观设计与轻量化
- 尺寸与空气动力学
原型车长宽高为 5260×2064×1406mm,轴距 3000mm,相比量产版(5115×1970×1465mm)更长、更宽、更低趴。车身覆盖 24 处全碳纤维部件(包括前唇、侧裙、尾翼等),整车减重超 599kg,整备质量仅 1900kg,轻于部分同尺寸油车。
- 空气动力学套件:固定式赛用大尾翼、超大尾部扩散器、前后开放式轮拱、U 型风刀等设计,可产生2145kg 下压力,显著提升高速稳定性。
- 涂装与细节
原型车采用闪电黄配色与银色赛道拉花,搭配黑化前大灯、碳纤维车顶及激光雷达,凸显竞技风格。量产版保留了部分元素,但前脸调整为与车身同色的前唇和菱形网格进风口,更贴近日常使用。
二、三电机动力系统与性能表现
- 动力配置
原型车搭载双 V8s+V6s 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最大功率 1138kW(1548 马力),峰值扭矩 1770N・m,零百加速1.97 秒,极速超 350km/h。量产版延续相同动力架构,零百加速稍慢至 1.98 秒,极速 350km/h。
- 赛道级调校:支持 1330kW 峰值放电功率(16C 倍率),即使电量低于 20% 仍可输出 800kW,解决低电量性能衰减问题。
- 制动与底盘
配备碳陶瓷制动盘(前 430mm / 后 410mm)与 Akebono 前六后四活塞卡钳,百公里刹停距离仅 30.8 米,连续 10 次 180km/h 急刹无衰减。底盘采用倍适登 EVO T1 绞牙避震(10 段可调)与闭式双腔空气悬架,兼顾赛道操控与日常舒适性。
三、电池与续航
- 电池技术
原型车与量产版均搭载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容量 93.7kWh,支持 5.2C 超充(11 分钟补能 10%-80%),CLTC 续航 630km。- 赛道优化:电池包采用防弹级涂层技术,耐穿刺性能提升 10 倍,适应极限工况。
四、智能驾驶与座舱
- 硬件配置
原型车与量产版均配备:
-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禾赛 AT128)、3 颗毫米波雷达、11 颗高清摄像头,感知范围覆盖 360°。
- 双英伟达 Orin-X 芯片,算力 508TOPS,支持 BEV+Transformer+Occupancy 算法,实现城市 NOA、无保护左转等功能。
- 软件功能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支持 “AI 代驾” 功能,可学习用户驾驶习惯,在固定路线实现 L4 级自动驾驶。座舱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与澎湃 OS,配备 16.1 英寸 3K 中控屏、56 英寸 HUD 抬头显示,支持语音连续识别与声纹控制。
五、内饰与舒适性
- 材质与设计
原型车内饰采用Alcantara 材质(覆盖 5㎡)、碳纤维装饰(方向盘、中控台等),搭配黑黄配色与赛道刺绣徽标,运动氛围浓厚。量产版保留 Alcantara 与碳纤维,但座椅材质调整为皮 / Alcantara 混搭,更注重日常耐用性。- 座椅配置:前后排座椅集成石墨烯加热(3 秒速热)、通风与按摩功能,搭配双层镀银隔热玻璃,夏季车内温度可降低 15℃。
六、原型车与量产版差异
配置 | 原型车 | 量产版 |
---|---|---|
车身尺寸 | 5260×2064×1406mm(更宽更低) | 5115×1970×1465mm |
碳纤维覆盖件 | 24 处全碳纤维(减重 599kg,整备 1900kg) | 部分碳纤维(车顶、侧裙装饰件,整备 2360kg) |
尾翼 | 固定式赛用大尾翼(下压力 2145kg) | 主动式尾翼(支持 0°-16° 调节) |
售价 | 未直接销售(仅展示技术) | 52.99 万元起(标准版),81.49 万元(纽北限量版) |
七、市场定位与意义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不仅是技术验证平台,更通过纽北赛道 6 分 46 秒 874 的圈速(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证明了性能实力。量产版则将原型车的赛道技术下放,如三电机系统、碳陶瓷刹车、空气动力学设计等,以 50 万级价格切入高端纯电市场,目标用户为追求极致性能与科技的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车主。
总结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是小米汽车 “技术狂飙” 的缩影,其配置展现了对性能、轻量化与智能科技的极致追求。尽管量产版在部分设计上有所妥协,但核心技术(如三电机、麒麟电池、智驾硬件)得以保留,为用户提供了 “赛道级性能,公路化体验” 的产品。若想了解更多细节,建议关注小米官方发布或线下试驾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