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智驾谁提供的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02:50:4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采用了 **“自研算法 + 硬件供应商合作”** 的模式,核心技术以自主研发为主,同时与多家行业领先企业在硬件和部分技术模块上展开合作。以下是具体信息梳理:

一、核心硬件供应商


  1. 激光雷达
    小米 SU7 Pro 和 Max 版本搭载了禾赛科技的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该雷达采用 “瞭望塔式” 车顶布局,通过独特的 “鹅卵石” 设计降低风阻,内部集成 128 个独立 VCSEL 激光器,具备 200 米超远探测能力和每秒 153 万点频的高分辨率,为智能驾驶系统提供稳定的三维环境感知输入。
  2. 智驾芯片
    • 英伟达 Orin 系列:小米智驾 Max 版本配备双英伟达 Orin X 芯片,总算力达 508TOPS,支持城市 NOA 等复杂场景的实时计算。
    • 地平线征程系列:大陆芯智驾与地平线合作,为小米提供智能驾驶芯片和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可能应用于部分基础车型。

  3. 传感器与摄像头
    • 联创电子供应摄像头模组,支持 11V 高清视觉感知。
    • 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等其他传感器由博世、华域汽车等传统零部件巨头提供。


二、软件算法与技术路线


  1. 自研核心算法
    小米坚持全栈自研智能驾驶算法,底层架构采用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技术路线,与特斯拉 FSD 同源。其核心团队包括:
    • 小米 AI 实验室(3000 名工程师):提供 AI 基础技术支持。
    • 收购深动科技(20 名核心研发人员):补充自动驾驶模块技术。
    • 引入图森未来中国 CTO 王乃岩:强化端到端智驾能力。
      雷军在直播中强调,小米智驾的目标是覆盖 “0.001% 的极端场景”,并宣称国内仅有 7 家车企实现全自研(包括华为、小鹏、蔚来等)。

  2. 端到端大模型
    小米 SU7 Ultra 版本搭载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基于 BEV+Transformer 架构,支持无图城市 NOA、跨楼层记忆泊车等功能。该系统通过自研的 Uni-OCC 技术降低 3D 像素识别成本,并与北京大学联合研发三维占据预测算法。

三、合作与生态布局


  1. 硬件供应链合作
    • 宁德时代、比亚迪提供电池,汇川技术供应驱动电机,拓普集团负责底盘与热管理系统。
    • 华域视觉、奥联电子等企业参与车身电控与座舱系统。

  2. 战略技术合作
    • 百度 Apollo:2024 年 7 月,小米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可能涉及车联网、智能家居互联等领域,但未直接应用于智能驾驶系统。
    • 华为:未发现华为直接参与小米智驾的证据,雷军在直播中明确否认与第三方合作,强调 “全部自研”。


四、车型配置差异


小米 SU7 系列的智能驾驶功能根据版本不同分为三个层级:
  1. 标准版(Xiaomi Pilot Pro):纯视觉方案,仅支持高速 NOA、自动泊车,搭载单 Orin N 芯片(算力 80TOPS)。
  2. Pro/Max 版(Xiaomi Pilot Max):激光雷达 + 双 Orin X 芯片,支持城市 NOA(2024 年 5 月开放 10 城,8 月全国覆盖)。
  3. Ultra 版(端到端全场景 HAD):增强版算法,支持无图智驾、代客泊车,需订阅服务(年费约 3800 元)。

五、行业定位与竞争优势


  • 自研主导:小米智驾团队规模达 1500 人,2023 年投入 47 亿元,计划 2025 年增至 2000 人,测试里程突破 1000 万公里。
  • 技术迭代:城市 NOA 功能从交付到全国开通仅需 4 个月,远超蔚来、小鹏等同行。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算法减少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降低硬件成本,同时保持硬件配置领先(如双 Orin X 芯片)。

总结


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以自研算法为核心,硬件层面与禾赛、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合作,软件生态则依托小米 AI 实验室和外部人才引入。这种 “软硬结合” 的模式使其在保持技术自主性的同时,快速实现功能落地。尽管未与 Mobileye、百度 Apollo 等第三方深度绑定,但小米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高效的团队整合,已跻身国内智驾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