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零部件体系体现了其 “技术为本” 的战略布局,既依托行业顶尖供应商的成熟技术,又通过自研和生态链整合构建差异化竞争力。以下从供应链结构、核心部件技术、售后服务网络及用户反馈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供应链体系:分层管控与生态协同
(一)核心部件供应商
- 电池系统
- 宁德时代:独家供应 SU7 Max 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 300Wh/kg),并与比亚迪弗迪共同提供磷酸铁锂电池(CTB 一体化技术,体积效率 77.8%)。
- 自研突破:采用倒置电芯设计、双大面液冷方案(7.8㎡冷却面积),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国标 20 倍),55℃满电无热蔓延测试通过。
- 电驱系统
- 联合电子:提供单电机标准版驱动电机(190kW)。
- 汇川动力:供应双电机高性能版电机(前 170kW + 后 275kW),最高转速 21000rpm。
- 自研 V8s 电机:碳纤维转子技术,马力达 1548 匹,应用于 SU7 Ultra。
- 智能驾驶
- 激光雷达:禾赛 AT128(128 线,探测距离 300 米),车顶 “瞭望塔” 布局降低风阻 4 counts。
- 芯片:英伟达 Orin(智驾)+ 高通 8295(座舱),碳化硅芯片全域应用(主驱、OBC、热管理)。
- 算法:自研 BEV+Transformer 模型,城市 NOA 接管率 0.23 次 / 千公里(落后于小鹏 0.15 次)。
- 底盘与机械件
- 博世:提供 ABS 和 DPB 系统。
- 采埃孚:空气悬架减震器。
- 布莱博:四活塞卡钳(SU7 Max)。
(二)供应链管理创新
- VMI 中央仓模式:亦庄建立 72 小时 JIT 配送体系,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
- 手机制造经验移植:富士康 SMT 产线 ±0.01mm 精度标准应用于电控单元生产。
- 投资绑定策略:参股速腾聚创、黑芝麻智能等 13 家企业,深度控制激光雷达、芯片等环节。
二、关键技术部件:自研与合作的平衡
(一)电池技术突破
- CTB 一体化电池: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整合,减重 10%,续航提升 5%。
- 半固态电池预研:与卫蓝新能源合作,目标 2026 年量产 400Wh/kg 能量密度电池。
(二)碳化硅芯片应用
- 全域碳化硅:SU7 全系主驱、OBC、热管理均采用碳化硅芯片,单电机版本用量 64 颗,双电机版本 112 颗。
- 国产化进展:计划 3 年内将碳化硅模块国产化率提升至 50%,减少对英飞凌依赖。
(三)智能制造
- 9100T 压铸机: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
- 泰坦合金:自研车身材料,强度提升 30%,适配一体化压铸工艺。
三、售后服务网络:线上线下融合
(一)服务体系
- 线下覆盖:全国 70 + 城市布局服务中心,广州地区设有白云大道北、番禺大道北等 7 个网点。
- 上门服务:提供轮胎修补、取送车(8 次 / 年)、免费补胎(不限次数)等。
(二)备件供应
- 常规件:库存充足,保养件 1 小时交付。
- 特殊件:激光雷达、特殊颜色车漆调货周期 2 周。
(三)用户权益
- 质保:整车 5 年 / 10 万公里,三电 8 年 / 16 万公里。
- 事故救援:7×24 小时免费拖车(100 公里内),电池事故免赔部分由小米承担。
四、用户反馈与改进方向
(一)正面评价
- 硬件堆料:激光雷达、碳化硅芯片等配置在 20 万级车型中罕见。
- 生态联动:MIUI Auto 实现手机、车机、家居无缝互联。
(二)现存问题
- 智驾体验:高速 NOA 误识别导致急减速(如杭州车主被追尾事件),自动泊车功能曾大规模故障。
- 品控争议:激光雷达提车次日故障、倒车雷达失灵等问题暴露供应链品控短板。
(三)改进措施
- 算法升级:2025 年计划实现无图城市 NOA 全国覆盖,挑战华为 ADS 3.0 的 95% 场景通过率。
- 供应链优化:二期工厂投产提升产能,引入电池包直采降低成本。
五、未来布局:技术攻坚与全球化
- 技术研发:2025 年投入 300 亿元研发资金,重点突破 800V 高压平台、固态电池及 L4 级智驾。
- 产能扩张:二期工厂 2025 年中投产,目标年产 45 万辆,出口占比提升至 20%。
- 全球化:试水东南亚及欧洲市场,计划 2025 年出口 20 万辆。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供应链分层管控 + 生态链投资绑定” 模式,在电池、电驱、智驾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但智能驾驶可靠性和供应链品控仍需提升。其售后服务网络已初具规模,但部分城市网点覆盖不足。未来,小米需在核心技术自研(如碳化硅芯片)、全球化布局及用户体验优化上持续发力,以实现 “十年全球前三” 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