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尚未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全程无人驾驶,其自动驾驶功能仍属于高级辅助驾驶(L2/L3 级别),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准备接管车辆。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小米 SU7 自动驾驶功能的技术现状
- 硬件与软件配置
小米 SU7 中高配车型搭载了Xiaomi Pilot Max 智驾系统,配备 1 颗 128 线激光雷达、3 颗毫米波雷达、12 颗超声波雷达和 11 颗车外摄像头,算力达 508TOPS。软件层面采用变焦 BEV 技术、超分辨率 OCC 占用网络及道路大模型,支持复杂场景下的环境感知与决策。
2025 年 2 月,通过 OTA 1.5.5 版本升级,小米 SU7 新增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HAD),覆盖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流程自动化,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无缝衔接。例如,车辆可自主通过环岛、ETC 通道,优化拥堵路况下的变道逻辑,并支持离车泊入功能。
- 功能边界与法规限制
尽管硬件和软件能力显著提升,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系统仍被归类为L2/L3 级别,而非 L4 级别的完全无人驾驶。根据中国现行法规,L3 级别自动驾驶需满足 “特定条件下由系统主导驾驶”,但驾驶员仍需在系统提示时接管。例如,北京市 2025 年 4 月实施的《自动驾驶汽车条例》明确支持 L3 及以上自动驾驶用于个人乘用车,但要求车辆通过道路测试、安全评估等程序。目前,小米 SU7 尚未公开其通过 L3 级官方认证的信息。
- 实际案例与安全风险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在高速事故中暴露出人机协作的潜在风险:车辆在 NOA 模式下检测到障碍物后减速并提示接管,但驾驶员未能及时响应,最终导致碰撞。这一案例表明,即使系统功能升级,驾驶员仍需承担最终安全责任,技术尚未成熟到完全替代人类。
二、行业对比与技术挑战
- 竞品水平
- 特斯拉 FSD:2025 年在中国仍被定义为 L2 级别,功能限于城市道路 Autopilot 辅助,依赖驾驶员监控。
- 小鹏、蔚来:小鹏 XPILOT 被归类为 L2.5 级别,蔚来 NOP + 支持高速领航,但均未实现完全无人驾驶。
行业整体仍处于 L2-L3 阶段,L4 级技术仅在特定区域(如北京、上海的自动驾驶示范区)进行试点,尚未大规模商用。
- 技术瓶颈
- 极端场景处理:复杂天气(如暴雨、大雪)、非结构化道路(如乡村土路)仍可能导致系统失效。
- 伦理与法律责任:事故责任认定、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制约了 L4 技术的落地。
三、用户使用建议
- 正确认知功能边界
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系统可显著减轻驾驶负担,但不能替代人类驾驶员。例如,城市 NOA 功能可处理加塞、环岛等场景,但需驾驶员监控路面变化。
- 关注法规与更新
若所在城市(如北京)已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试点,且小米 SU7 通过相关认证,用户可在指定区域使用更高级别功能。建议定期通过 OTA 升级获取最新功能(如 2025 年新增的雪地模式防碰撞辅助)。
- 安全操作规范
- 保持双手轻握方向盘,随时准备接管。
- 避免在疲劳、分心状态下使用自动驾驶。
- 定期检查传感器清洁度,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四、未来展望
小米 SU7 的硬件预埋(如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为后续升级预留了空间。若中国法规进一步放宽,且技术成熟度提升,小米可能通过 OTA 推送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但完全无人驾驶的实现仍需时间,预计在 2030 年前后才可能大规模普及。
综上,小米 SU7 目前不具备全程无人驾驶能力,其核心价值在于提升驾驶便利性与安全性,而非替代人类驾驶。用户需在法规框架内合理使用,并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