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供应链体系以 “技术自研 + 生态协同 + 资本绑定” 为核心策略,覆盖电池、电机、智能驾驶、车身制造等关键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全球化的产业布局。以下是其供应链的深度解析: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链
1. 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车型提供三元锂电池(101kWh),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 5.2C 超快充技术,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如 SU7 基础版),成本较三元锂低 15%-20%,适配中低端车型需求。
- 自研技术:采用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电池技术,电池包上盖与车身地板合二为一,体积利用率提升至 77.8%,并通过倒置电芯设计、165 片气凝胶隔热材料等创新增强安全性。
- 产业链布局: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布局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研发,计划 2026 年推出半固态电池车型。
2. 电机与电驱系统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功率密度 4.5kW/kg,适配 SU7 Max/Pro 高性能版。
- 联合电子:供应基础版驱动电机,采用碳化硅(SiC)模块,效率提升 7%,成本较 IGBT 降低 12%。
- 自研突破:SU7 Ultra 搭载自研 V8s 碳纤维转子电机,最大功率 673 马力,0-100km/h 加速 2.78 秒,技术对标特斯拉 Model S Plaid。
3. 智能驾驶与座舱
- 激光雷达:采用禾赛 AT128 混合固态雷达(探测距离 300 米),搭配速腾聚创 M1(150 米),实现多传感器融合。
- 算法与芯片:自研 BEV+Transformer 模型,支持城市领航辅助(NOA),接管率 0.23 次 / 千公里;智能座舱搭载高通 8295 芯片,算力 30TOPS,支持五区域语音交互。
- 合作伙伴:大陆芯智驾联合地平线开发多传感器融合系统,几何伙伴提供自动泊车算法,星网宇达供应 IMU(惯性测量单元)。
4. 车身与底盘
- 一体化压铸:自研 9100T 压铸机,后地板零件从 72 个减至 1 个,成本降低 23%,供应商包括无锡振华、模塑科技。
- 轻量化材料:泰坦合金(自研)与碳纤维结合,SU7 Ultra 全车碳纤维用量超 710kg,减重 190kg,供应商为光威复材。
- 底盘系统:博世提供 ESP 10.0 车身稳定系统,布雷博供应高性能卡钳,采埃孚 CDC 减震器提升操控性。
二、供应链管理策略
1. 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
- 投资绑定:通过小米智造基金、顺为资本投资近百家供应链企业,覆盖电池材料(如赣锋锂业)、自动驾驶芯片(如黑芝麻智能)等领域,强化技术控制力。
- 生态复用:复用手机供应链经验,如富士康 SMT 产线 ±0.01mm 精度标准应用于电控单元生产,VMI 中央仓模式将库存周转率提升至 18 次 / 年。
2. 双供应商与近地化
- 电池双保险:宁德时代(高端)与比亚迪弗迪(中低端)并行,避免单一供应商风险。
- 地域集中:京津冀地区 52 家供应商占比 38%,北京亦庄工厂实现 72 小时 JIT 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15%。
3. 产能与交付保障
- 工厂布局:北京亦庄工厂每小时生产 40 辆 SU7,年产能规划 60 万辆;武汉工厂 2025 年投产,主攻出口车型。
- 订单管理:SU7 订单超 32 万辆,交付周期 43-46 周,通过 “前店后厂” 模式(工厂店与生产线一体化)提升交付效率。
三、挑战与未来布局
1. 核心技术瓶颈
- 碳化硅芯片:87% 依赖进口(如英飞凌、Wolfspeed),计划 2026 年自研车规级 SiC 模块,降低成本 30%。
- 操作系统:澎湃 OS 跨端协同功能仅覆盖 30% 米家设备,需半年内打通全品类互联协议。
2. 市场竞争压力
- 华为冲击:鸿蒙座舱已实现 “车机反向控制家电”,小米需加速生态整合以保持优势。
- 成本控制:SU7 Ultra 单车成本约 25 万元,毛利率不足 8%,需通过规模效应(2025 年目标 45 万辆)分摊研发费用。
3. 可持续发展
- 电池回收:与格林美合作建立闭环回收体系,2025 年电池回收率目标达 95%。
- 绿色制造:北京工厂采用 100% 可再生能源,生产环节碳排放较行业平均低 40%。
四、供应链全景图
领域 | 核心供应商 / 技术 | 合作内容 |
---|---|---|
电池 | 宁德时代、比亚迪弗迪 | 三元锂 / 磷酸铁锂电池,自研 CTB 技术 |
电机 | 汇川技术、联合电子 | 超高速电机、碳化硅电驱系统 |
智能驾驶 | 禾赛科技、大陆芯智驾、几何伙伴 | 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自动泊车算法 |
车身 | 无锡振华、光威复材 | 一体化压铸、碳纤维材料 |
底盘 | 博世、布雷博、采埃孚 | 线控制动、减震器 |
热管理 | 三花智控、飞荣达 | 热泵系统、散热模组 |
供应链管理 | 富士康、VMI 中央仓模式 | 智能制造、库存周转优化 |
小米汽车的供应链策略体现了其 “硬件 + 生态” 的双重基因,通过技术自研与生态协同构建差异化竞争力。未来,随着产能提升和全球化布局深化,其供应链体系将进一步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