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SU7 目前不具备完全无人驾驶能力,其自动驾驶功能主要定位为L2 级辅助驾驶,并在部分场景下支持接近 L3 级的有条件自动驾驶。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技术定位与功能边界
- 硬件配置与系统能力
小米 SU7 搭载了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并配备 NVIDIA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硬件层面具备支持高阶自动驾驶的基础。其智能驾驶系统(小米 Pilot Pro)分为标准版和高阶版,可实现高速 NOA(领航辅助)、城市 NOA(需特定区域)、自动泊车等功能。
- 高速场景:可自动跟车、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并在部分情况下处理变道、超车等任务。
- 城市道路:通过全栈自研算法应对复杂路况,但需依赖高精度地图且适用范围有限。
- 法规与责任界定
中国现行法规明确要求,L2 级辅助驾驶需驾驶员全程监控并随时接管。尽管 2025 年 4 月北京已实施 L3 级自动驾驶条例,但小米 SU7 未出现在首批 L3 准入名单中,且其用户手册明确标注 “驾驶员需始终保持对车辆的控制”。
- 事故案例: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高速事故中,车辆在 NOA 状态下未能识别施工路障,驾驶员接管后仍发生碰撞,凸显当前技术的局限性。
二、功能实现与使用限制
- 核心功能解析
- 高速无人驾驶模式:通过中控或语音指令开启,可在高速公路自动行驶,但需满足网络连接、道路条件等要求。
- 安全冗余设计:制动系统采用博世 DPB+ESP10 全解耦方案,支持四重制动冗余,理论上可满足 L4 级安全需求,但实际功能未开放。
- 场景与环境限制
- 道路类型:主要适用于封闭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普通城市道路依赖高精度地图且受地理围栏限制。
- 障碍物识别:系统对锥桶、水马等临时障碍物的识别能力有限,紧急制动功能(AEB)不支持静态物体。
- 天气影响:雨雾、强光等极端天气可能导致传感器性能下降,需驾驶员介入。
三、未来升级与行业趋势
- 软件迭代可能性
小米 SU7 支持 OTA 升级,理论上可通过后续更新提升自动驾驶能力。例如,硬件已预留 L4 级冗余,未来若法规开放且算法成熟,可能解锁更高阶功能。
- 行业与法规进展
- L3 级试点:2025 年中国首批 L3 级自动驾驶车型(如蔚来、比亚迪)已进入试点,但小米未参与。
- 责任划分:L3 级法规要求车企在系统激活期间承担事故责任,而小米 SU7 当前仍沿用 L2 级权责模式。
四、使用建议与风险提示
- 正确认知功能边界
- 小米 SU7 的自动驾驶属于辅助驾驶,非完全替代人类驾驶。驾驶员需时刻保持注意力,避免因系统误判或场景失效导致事故。
- 避免在施工路段、复杂路口等场景依赖智能驾驶,尤其注意临时路障和非标准交通标志。
- 安全操作指南
- 开启 NOA 前确认道路条件,定期检查传感器清洁度。
- 遇到系统提示接管时,需在 10 秒内完成操作,否则可能触发自动靠边停车。
- 熟悉用户手册中的功能限制,避免过度信任宣传话术(如 “解放双手”)。
总结
小米 SU7 目前不支持完全无人驾驶,其自动驾驶功能以 L2 级辅助驾驶为主,部分场景下接近 L3 级有条件自动驾驶,但受限于法规、技术成熟度和责任划分,实际使用中仍需驾驶员全程监控。未来若法规完善且技术迭代,可能通过 OTA 升级实现更高阶功能,但短期内仍需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