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无人驾驶汽车最新消息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02:49:29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在无人驾驶领域的最新动态可从技术突破、产品迭代、行业挑战及用户反馈四个维度展开分析,结合权威信息源与行业趋势,具体如下:

一、技术突破:端到端全场景智驾系统落地


  1. Xiaomi HAD 系统正式发布
    2025 年 2 月,小米推出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HAD,实现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无缝衔接。该系统基于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融合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及仿生复眼摄像头,支持复杂城市道路、高速路及停车场场景的无图智驾。
    • 技术亮点:引入 192 线固态激光雷达(速腾聚创 M3 平台),雨雪天气点云密度损失率从 38% 降至 15%;部署华为同款 4D 毫米波雷达,障碍物误检率降低 70%。
    • 用户门槛:需完成 1000 公里安全智驾里程(含 ACC/LCC/ 高速 NOA),并预先学习停车场路线方可激活。

  2. 大模型与数据闭环
    小米 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2800 亿参数)已应用于苏州北站枢纽等复杂场景,决策效率提升 40%。通过用户众包计划「智驾实验室」,已收集 17.3 万组极端工况数据,反哺算法迭代。

二、产品迭代:SU7 系列升级与新车型规划


  1. 2025 款 SU7 Pro/Max
    • 硬件配置:搭载宁德时代麒麟电池(120kWh),CLTC 续航突破 900 公里;支持 800V 超快充,10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智驾功能:升级至 Xiaomi Pilot 3.0,硬件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但受限于国内法规,需待政策开放后通过 OTA 解锁。目前功能仍属 L2++,覆盖高速领航、自动泊车及城市道路红绿灯识别(部分城市试点)。
    • 交付进展:SU7 Pro/Max 预计 2025 年 Q3 交付,标准版交付周期长达 47-50 周(约 328-350 天),反映产能紧张。

  2. 全新 SUV 车型「昆仑」
    内部代号「昆仑」的中大型纯电 SUV 计划 2025 年底发布,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续航超 700 公里,配备激光雷达 + 4D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

三、行业挑战:事故争议与法规限制


  1. SU7 高速事故引发的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安徽铜陵 SU7 标准版在高速 NOA 模式下发生碰撞事故,系统仅预留 2 秒接管时间(远低于 L3 标准的 10 秒),且基础版未搭载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导致异形障碍物识别失效。小米回应称已提交完整行驶数据,但未主动联系家属的处理方式引发舆论批评。
  2. 法规与责任界定难题
    国内尚未开放 L3 级自动驾驶,小米 SU7 的「城市 NOA」功能法律上仍属 L2+。工信部近期重申 L2 级辅助驾驶不得宣传为「自动驾驶」,禁止误导性话术(如「零接管」)。此外,L3 系统激活期间的事故责任归属尚未明确,小米等车企需在技术冗余与保险机制上提前布局。

四、生态布局与未来规划


  1. 车路云一体化
    小米接入国家智能网联汽车监管平台,实现与北京、上海等 12 城路侧单元互联;联合中国移动部署 5G-A 通感算一体基站,在广州生物岛示范区实现厘米级实时定位。
  2. 研发投入与量产目标
    2025 年小米智驾部门研发费用达 35 亿元,计划通过「硬件可插拔升级 + 软件订阅制 + 数据众包」模式,在 Q3 前完成 12 个重点城市无图方案落地。雷军设定 2025 年目标:城市 NCA 接管里程从 0.3 次 / 百公里降至 0.1 次 / 百公里,智驾功能激活率提升至 65%。

五、用户与市场反馈


  1. 试驾体验与争议
    媒体实测显示,SU7 智驾系统在高速 NOA 场景表现稳定,但存在提示音延迟、复杂路况「怂」等问题。例如,拥堵路段不敢主动变道,紧急制动时未动态调整车距。此外,基础版取消激光雷达引发安全性质疑,被批评为「让新手蒙眼开车」。
  2. 销量与产能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下线 24 万台,用时 13 个月,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但交付周期过长(标准版超 10 个月)可能影响用户耐心。

总结:机遇与风险并存


小米在智驾领域的技术投入与产品迭代速度领先行业,但事故争议与法规限制构成短期挑战。若能在 2025 年实现 L3 功能落地,并通过 OTA 持续优化体验,有望在智能驾驶第一阵营站稳脚跟。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信任,将是小米汽车能否突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