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作为新能源领域的新进入者,其产品质量问题引发了广泛关注。从公开信息来看,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电池安全、软件稳定性以及用户服务等方面,同时也存在部分用户对续航表现和零部件耐用性的争议。以下结合具体案例和行业背景展开分析:
一、智能驾驶系统的争议与改进
- 智驾系统的局限性
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在复杂场景下的感知能力受到质疑。例如,2025 年 3 月的安徽铜陵高速爆燃事故中,车辆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未能及时识别障碍物,系统仅提前 1 秒发出接管提示,导致碰撞后起火并造成 3 人死亡。这一事件暴露了纯视觉方案在低光照、极端天气等场景下的识别缺陷,其最大探测距离(200 米)远低于激光雷达(250-500 米)。
- 技术路线的调整
小米 SU7 的高端版本(Pro、Max、Ultra)搭载了激光雷达,采用融合感知方案,抗干扰能力更强。然而,标准版与高端版的技术差异引发了用户对 “成本与安全” 的权衡争议。行业内,特斯拉坚持纯视觉路线,而小鹏、华为等则多采用融合方案,这一技术分歧在小米汽车上同样存在。
- OTA 升级与用户反馈
针对智能泊车辅助功能的软件问题,小米于 2025 年 1 月召回了 3.1 万辆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升级优化了静态障碍物探测算法。尽管这一举措被视为行业创新(无需到店维修),但部分用户仍对系统的可靠性存疑,尤其是在极端工况下的表现。
二、电池安全与续航争议
- 电池安全事件
2025 年 3 月的高速爆燃事故中,小米 SU7 碰撞后起火的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小米官方回应称 “非自燃,推测为猛烈撞击导致整车系统严重受损”,但遇难者家属质疑车门是否锁死、AEB(自动紧急制动)是否触发等关键问题未得到明确答复。这一事件凸显了新能源汽车在碰撞后电池安全的行业共性挑战,尽管宁德时代、比亚迪等供应商通过技术改进降低了风险,但碰撞后起火的可能性仍未完全消除。
- 续航表现与 “反向虚标”
部分用户反馈小米 SU7 的实际续航与官方数据存在偏差。例如,有测试显示,当车辆表显电量为 0 时,实际充电量超过官方标称容量(如 73.6 度电池充入 82.79 度电),这可能与电池锁电策略有关。尽管这一现象被调侃为 “反向虚标”,但也反映了用户对续航真实性的关注。第三方评测显示,小米 SU7 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达成率为 47.5%(呼伦贝尔测试),虽低于预期,但仍处于行业中等水平。
三、软件稳定性与用户服务问题
- 软件缺陷与召回
除智能泊车系统外,小米汽车还曾因 “授时同步异常” 导致部分车辆的智能泊车辅助功能失效,需通过 OTA 升级修复。这一问题在 2024 年 11 月被曝光后,小米承诺承担维修费用并提供补贴,但部分用户对售后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表示不满。
- 用户服务网络不足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全国服务网点仅 33 家,上海 1.1 万车主需争夺 2 个网点,维修排队时间长达半个月。相比特斯拉(30 家)和蔚来(10 家),小米的服务承载能力明显不足,用户吐槽 “修车比挂名医难”。
四、行业对比与市场影响
- 市场表现与用户信任
尽管存在质量争议,小米 SU7 的销量仍表现强劲:2025 年一季度累计交付 7.58 万辆,3 月单月销量达 2.9 万辆,位居中大型轿车榜首。这表明小米的高性价比策略和品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质量问题的负面影响。
- 行业共性问题
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并非孤例。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面临电池安全、智驾系统成熟度、软件迭代等挑战。例如,特斯拉 Autopilot 曾因类似问题导致多起事故,而小鹏、蔚来等新势力也频繁通过 OTA 升级修复系统缺陷。
五、小米的应对措施与未来挑战
- 技术改进与召回
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配合事故调查,并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驾系统。此外,其计划在 2025 年推出搭载激光雷达的车型,并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如宁德时代、华为)以提升电池和智驾技术。
- 用户服务与品牌建设
小米需加快服务网络布局,提升售后响应速度。同时,通过透明化沟通(如公开事故调查进展、电池测试数据)重建用户信任。例如,坠崖车主 “森山有 SU7” 再购小米 SU7 的案例,虽被部分网友质疑为 “事故营销”,但也展示了小米在极端工况下的安全性。
- 行业标准与法规
2025 年实施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为强制标准,这为小米等车企提供了改进方向。此外,小米需关注智驾系统的法规适配,例如联合国 WP.29 对 L4 级系统的豁免测试。
总结
小米汽车的质量问题主要集中在智能驾驶系统、电池安全和软件稳定性上,这些问题既反映了新势力车企在技术扩张中的共性挑战,也暴露出小米在供应链管理和用户服务上的不足。尽管小米通过 OTA 升级和召回措施积极应对,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用户安全、提升服务网络覆盖仍是其未来的核心挑战。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汽车需权衡其性价比与潜在风险,尤其是在智驾功能和电池安全方面需谨慎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