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架构设计以 “摩德纳智能架构” 为核心,融合了自研技术与生态协同,覆盖动力、电池、制造、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五大领域。以下是其技术架构的详细解析:
一、动力系统:HyperEngine 超级电机
小米自研的 HyperEngine 系列电机在性能上实现了行业突破。其中,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高达 27,200rpm,功率密度达 10.14kW/kg,超过特斯拉当前最先进水平的 60% 以上。该电机采用 960MPa 特种硅钢片(强度为行业主流产品的两倍),并通过双向全油冷散热、S 型立体油路设计和阶梯式错位叠片技术,将散热效率提升 30% 以上,电机效率达到 98.11%。此外,小米已预研下一代电机,通过碳纤维激光固化缠绕工艺,实验室转子转速已达 35,000rpm。
二、电池技术:CTB 一体化电池与安全设计
小米汽车采用全球首个倒置电芯的 CTB(Cell to Body)一体化电池技术,集成效率达 77.8%,释放 17mm 车内空间。电池包通过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等设计,将冷却面积提升至 7.8㎡(行业平均的 4 倍),并配备 14 层物理防护(含气凝胶隔热层)。电池管理系统达到 ASIL-D 最高功能安全等级,支持 3 重独立热失控冗余监控和 4ms 内主动断电。
在供应商方面,小米采用双策略:标准版车型搭载弗迪电池(磷酸铁锂)和宁德时代电池(随机混装),Pro/Max/Ultra 版则使用宁德时代麒麟电池(三元锂),支持 800V 高压平台和 5.2C 超充。不过,2025 年 3 月的电池事故引发对供应链透明度的关注,小米后续明确了不同版本车型的电池配置。
三、制造工艺:9100t 超级大压铸技术
小米自研的 9100t 超级大压铸技术(Xiaomi HyperCasting)实现后地板 72 个零件合一,焊点减少 840 个,重量减轻 17%,生产工时缩短 45%。配套的 “泰坦合金” 含 30% 循环铝,每个零件碳减排 352.53kg,等效每年种植 488 万棵树。此外,三段式可维修设计(一体压铸后地板 + 中高速溃缩区 + 低速溃缩区)兼顾碰撞安全性与维修便利性,满足 90km/h 后碰标准(超全球最高要求)。
四、智能驾驶:端到端全场景架构
小米智能驾驶采用 “感知 - 决策 - 控制” 端到端大模型架构,整合 11 颗高清摄像头、3 颗毫米波雷达、1 颗激光雷达(Max 版)和双英伟达 Orin 芯片(算力 508TOPS)。核心技术包括:
- 自适应变焦 BEV:感知网格可动态调整(0.05-0.2m),识别范围覆盖 5cm 至 250m,提升泊车精准度和复杂路况处理能力。
- 道路大模型:学习复杂路口工况和老司机驾驶习惯,动态规划最优路径,支持无图城市 NOA。
- 超分辨率占用网络:将障碍物建模为连续曲面,识别精度达 0.1m,并通过一键降噪消除雨雪干扰。
2024 年 9 月,小米完成智能驾驶团队架构调整,将 “感知” 与 “规控” 部门合并为 “端到端算法与功能部”,加速城市 NOA 全量推送,目标 2025 年内进入行业第一梯队。目前,端到端智驾已实现 “车位到车位” 全场景覆盖,支持全国不限城市、不限路线的城市领航辅助。
五、智能座舱:HyperOS 与生态互联
小米 HyperOS 基于澎湃 OS 深度定制,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协同。硬件方面,搭载骁龙 8295 芯片、16.1 英寸 3K 中控屏、56 英寸 HUD 和 25 扬声器杜比全景声系统。软件功能包括:
- 人车家生态:支持米家设备无感连接、跨设备剪贴板、导航流转等,通过 “一句话备车”“一句话控家” 实现场景联动。
- AI 大模型:小爱同学支持五音区语音交互、离线对话和文生图,座舱 AI 算力日均调用超 2 亿次。
- 硬件拓展:中控台、座椅靠背等预留 Pin 点接口,支持拓展平板、机械按钮、香氛等设备,形成开放生态。
六、安全架构:全链路防护体系
小米 SU7 通过钢铝混合笼式车身(高强度钢占比 90.1%)、2000MPa 热成型钢横梁和 7 气囊系统(含远端气囊),在中保研测试中获全项优 + 评级。电池安全方面,除 14 层物理防护外,还通过云安全技术实时监控,4ms 内响应热失控风险。主动安全系统包括 AEB、车道保持、自动泊车等,在 C-NCAP 测试中综合得分率 93.5%,获五星评价。
七、未来技术布局
- 固态电池: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计划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 以上,支持 1000V 超充。
- L3/L4 级自动驾驶:预研团队推进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探索城市复杂场景的完全脱手驾驶。
- 第三代底盘:规划 CTB 一体化设计,进一步整合电池与车身结构,提升续航和操控性能。
总结
小米汽车架构以 “自研 + 生态” 为核心,通过 HyperEngine 电机、CTB 电池、大压铸工艺、端到端智驾和 HyperOS 座舱构建技术壁垒,同时依托小米生态实现 “人车家” 无缝互联。其技术布局兼顾性能、安全与生态协同,为用户提供 “媲美保时捷和特斯拉” 的智能出行体验。未来,随着固态电池和高阶智驾的落地,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进一步扩大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