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评测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00:45:13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自 2024 年推出首款车型 SU7 以来,凭借其科技配置和性价比迅速成为市场焦点。结合最新评测及用户反馈,以下从核心产品力、使用体验、市场定位等维度展开分析:

一、核心性能与设计


1. 动力与续航


  • 加速表现:双电机四驱版 SU7 Max 零百加速 2.78 秒,性能媲美百万级燃油跑车。SU7 Ultra 三电机版本更是将加速提升至 1.98 秒,极速达 350km/h,刷新纽北赛道记录。
  • 续航能力:标准版 CLTC 续航 700km,Max 版提升至 800km,实测城市通勤达成率约 85%,高速场景打 7 折。单电机后驱版 YU7 续航高达 82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5 分钟补能 200km)。
  • 能耗与补能:800V 平台快充效率领先,30 分钟可充至 80%,但激烈驾驶时电耗显著增加。

2. 智能驾驶与科技配置


  • 智驾系统:SU7 Pro/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 + Orin-X 芯片,支持高速 NOA 和自动泊车(成功率 95%),但城市 NOA 仍在优化中。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在低光或复杂路况下存在识别局限,曾因泊车辅助故障召回 3 万余辆。
  • 智能座舱:澎湃 OS 系统整合小米生态,支持车家互联、语音控制及五屏联动,但二级菜单层级复杂,偶发卡顿。HUD 和无框车门设计提升科技感,但高速风噪明显。

3. 设计与空间


  • 外观:SU7 采用溜背轿跑造型,风阻系数 0.195Cd,LED 灯组辨识度高;YU7 作为 SUV 车型,轴距达 3000mm,空间更宽敞。
  • 内饰:Nappa 真皮座椅、碳纤维饰板提升豪华感,但无线充电板发热、后排头部空间局促等细节待优化。

二、用户体验与痛点


1. 优势亮点


  • 性价比突出:21.59 万起售的 SU7 标准版标配高阶智驾,Pro 版 24.59 万已包含激光雷达,远超同价位竞品。
  • 生态联动:小米用户可无缝同步手机、家居设备,如上车自动导航、远程控制空调,体验完整度高。
  • 安全表现:坠崖事故中车身结构保护乘员舱完整,但高速爆燃事故引发电池安全争议,官方回应称 “非自燃,系撞击导致”。

2. 主要短板


  • 品控与装配工艺:首批车主反馈胶条错位、内饰接缝不均等问题,需加强质量管控。
  • 售后网络覆盖:三四线城市维修点不足,保养需预约至指定中心,泉州等城市依赖交付中心提供基础服务。
  • 交付周期与服务:SU7 订单积压严重,交付需等待 3-6 个月,部分车主遭遇销售误导、定金纠纷。

三、竞品对比与市场定位


1. 对标特斯拉 Model Y


  • 价格与配置:SU7 起售价低约 4 万元,标配智驾系统;Model Y 焕新版续航 719km,超充网络更完善。
  • 技术路线:小米采用激光雷达 + 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特斯拉坚持纯视觉,极端天气表现各有优劣。

2. 对比国产新势力


  • 阿维塔 06:增程版综合续航 1100km,华为 ADS 3.0 智驾更成熟,但价格区间(19.49-27.99 万)与 SU7 重叠度高。
  • 智界 S7:鸿蒙座舱交互流畅,智驾体验接近华为水平,但品牌溢价高于小米。

3. 目标用户


  • 科技爱好者:追求智能生态与高性能,预算 25 万左右的年轻群体。
  • 家庭用户:注重空间和性价比,但需权衡溜背造型对后排头部空间的影响。

四、售后服务与长期可靠性


1. 质保与政策


  • 整车质保 5 年 / 10 万公里,三电系统 8 年 / 16 万公里,提供免费道路救援及 OTA 升级。
  • 针对电池事故推出 “免赔维修” 政策,缓解用户顾虑。

2. 长期使用反馈


  • 电池衰减:10 万公里测试显示电池容量保持率超 85%,表现稳定。
  • 耐久性:18 个月体验报告指出底盘滤震、隔音等细节需优化,但核心三电系统可靠性较高。

五、购买建议与风险提示


  1. 推荐场景
    • 城市通勤为主,追求科技配置与性价比。
    • 已有小米生态设备,希望实现车家互联。
    • 愿意接受新品牌初期迭代,注重个性化设计。

  2. 避坑指南
    • 优先选择 Pro/Max 版以获得激光雷达和更全面的智驾功能。
    • 实地体验底盘滤震和后排空间,避免溜背造型带来的舒适性妥协。
    • 提前查询当地售后网点分布,确认充电桩适配情况。

  3. 潜在风险
    • 智驾系统仍处完善阶段,极端场景需谨慎依赖。
    • 品牌溢价较低,二手车保值率可能逊于特斯拉等传统豪强。


总结


小米汽车凭借 “堆料” 策略和生态优势,在 20-30 万元价位段树立了差异化竞争力。其性能、智能体验及性价比表现亮眼,但品控、售后网络及品牌成熟度仍需提升。对于科技爱好者和小米生态用户,SU7/YU7 是值得尝试的选择;而注重稳定性和品牌价值的消费者,可关注特斯拉 Model Y 或华为系车型。未来随着 HyperOS 3.0 系统升级和 SU7 Ultra 等高端车型的推出,小米有望进一步巩固市场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