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造车资质问题在其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从代工合作到独立获取的关键转变。根据工信部 2024 年 7 月发布的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米汽车正式获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由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小米彻底摆脱了对北汽代工资质的依赖,实现了自主生产的能力。
一、资质获取路径:政策红利与市场表现的双重驱动
小米能够快速获得资质,核心得益于两个关键因素:
- 政策窗口期的灵活运用
小米利用了工信部 2019 年实施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的 “代工条款”—— 即代工产品在两个年度内累计销售超过 3 万辆纯电动乘用车,便可申请独立资质。尽管该政策在 2022 年《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被删除,但小米在政策正式落地前的 2024 年成功 “抢跑”。
- 具体数据显示,小米 SU7 在 2024 年 4 月至 6 月的交付量分别为 7058 辆、8646 辆和 14296 辆,三个月累计交付超 3 万辆,恰好满足政策要求。
- 这一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如蔚来从代工到获资质耗时近 7 年),凸显了小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政策执行的灵活性。
- 地方政府的支持与产能优化
北京市政府通过注销宝沃汽车、转让北京现代工厂等操作,优化了当地汽车产能利用率,为小米通过发改委备案扫清了障碍。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需满足所在省份产能利用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小米在地方政府协调下成功达标。
二、资质获取的意义:从 “借腹生子” 到全产业链掌控
- 生产自主权的提升
独立资质意味着小米可以完全自主控制生产流程,包括供应链管理、产能规划和质量把控。此前,小米 SU7 虽由自建工厂(北京经开区环景路 21 号院)生产,但需借用北汽资质申报,导致尾标带有 “北京小米” 字样。
- 这一变化不仅提升了品牌统一性,也为后续车型(如 2026 年计划推出的增程 SUV)的快速迭代奠定了基础。
- 成本与风险的优化
代工模式下,小米需向北汽支付代工费用,且产能受限于合作方。独立资质后,小米可直接对接供应链,降低生产成本。例如,小米 SU7 的提车周期曾因代工产能不足超过 30 周,而自建工厂的产能提升有望缓解这一问题。
- 政策合规性的强化
独立资质使小米符合 “双资质” 要求(发改委建厂资质 + 工信部产品准入资质),避免了因政策变动(如代工限制收紧)导致的合规风险。
三、行业启示:资质获取的 “小米模式” 能否复制?
- 政策窗口期的稀缺性
小米是 2022 年国家停止发放新资质后,少数通过 “代工 - 销售达标 - 转独立” 路径获得资质的企业。随着《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未来新企业可能难以复制这一路径。
- 技术与市场的双重背书
小米的成功离不开其技术积累(如自研电池、智能驾驶系统)和市场表现(SU7 上市三个月销量破 3 万)。例如,小米 SU7 的 800V 碳化硅平台、泰坦合金车身等技术创新,符合政策对 “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 的鼓励方向。
- 地方政府的战略协同
北京市将小米汽车视为推动当地汽车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在产能优化、政策协调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这一模式显示,地方政府的资源整合能力对资质获取至关重要。
四、未来挑战:资质之外的长期竞争
尽管获得资质是重要里程碑,但小米仍需应对以下挑战:
- 产能爬坡压力
小米自建工厂规划产能为 30 万辆 / 年,但当前 SU7 交付量已接近产能极限,需加速扩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 技术迭代与生态整合
小米提出的 “人车家全生态” 需进一步落地,例如与米家 IoT 设备的深度联动、自动驾驶技术的持续升级等。
- 市场竞争加剧
新能源汽车行业内卷加剧,小米需在品牌认知、渠道建设(如 2024 年底覆盖 39 城的销售网络)等方面持续投入。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政策窗口期的灵活运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市场表现的快速达标,成功获得独立造车资质。这一路径既体现了小米的战略执行力,也反映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的动态调整。未来,小米需在产能、技术和生态层面持续突破,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