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 吐槽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9 00:44:18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作为小米跨界进入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首款产品,自发布以来就备受关注。尽管其凭借高性价比和智能化配置吸引了大量用户,但结合近期的市场反馈和用户投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关注:

一、安全争议与技术短板


  1. 高速碰撞事故引发信任危机
    2025 年 3 月 29 日,安徽铜陵高速上一辆小米 SU7 在 NOA(智能导航辅助驾驶)状态下碰撞隔离带后起火,导致车内三人遇难。事故调查显示,系统在碰撞前 1 秒才发出预警,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事故。尽管小米强调起火系 “碰撞导致电池物理性变形”,但公众对其纯视觉智驾方案(标准版未配备激光雷达)的可靠性产生质疑。事故暴露了小米 SU7 在复杂路况下的感知延迟问题,尤其是对施工路障等异形障碍物的识别能力不足。此外,碰撞后车门解锁机制存在争议,家属称车门因断电锁死,而小米未提供解锁日志等关键数据。
  2. AEB 系统功能局限与虚假宣传争议
    有用户投诉称,小米 SU7 在事故中 AEB(自动紧急制动)未触发,而官方回应称标准版 AEB 设计为 “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与行业同类配置一致。这一解释被部分用户认为是 “避重就轻”,且与发布会宣传的 “油门踩到底也不会前进” 存在落差。此外,系统版本更新滞后(如事故车辆未开通端到端模型)也引发用户不满。
  3. 电池安全与碰撞后管理
    事故中车辆碰撞后迅速爆燃,尽管小米否认自燃,但电池包在剧烈撞击下的防护能力仍受质疑。此前,小米 SU7 的电池技术虽强调 CTB 结构、电芯倒置等设计,但实际事故中的表现与实验室数据存在差异。此外,宁德时代否认涉事车辆搭载其电池,导致电池供应商透明度成谜。

二、质量问题与品控争议


  1. 硬件质量问题频发
    车质网和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小米 SU7 存在电池包受损、后摄像头漏水、米其林轮胎开裂等硬件问题。例如,有用户反映新车行驶中方向跑偏,多次维修仍未解决;部分车型动力电池模块故障导致无法启动。此外,充电桩半年内降价一半且无保价政策,引发老用户 “背刺” 感。
  2. 座椅与底盘舒适性不足
    实测反馈显示,小米 SU7 的运动化座椅填充物偏硬,长途驾驶易导致腰部疲劳;底盘调校过于硬朗,过减速带或坑洼路面时颠簸感明显,影响后排乘客体验。身高 1.8 米以上的用户还面临前排头顶空间局促的问题。
  3. 车机系统稳定性待提升
    尽管澎湃 OS 系统流畅度较高,但早期版本存在卡顿、语音误唤醒等问题。例如,北京车展演示手车互联时曾出现界面操作延迟,官方解释为 “现场网络环境复杂”,但用户对车机在极端场景下的可靠性存疑。

三、交付与服务体验短板


  1. 产能不足与交付混乱
    小米汽车 2025 年目标交付 35 万辆,但当前产能严重不足。SU7 Pro 提车需等 44-47 周,Max 版排队 30 周,标准版 36 周。部分用户反映,同配置同颜色车型存在 “早锁单晚提车” 的现象,交付信息不透明且客服推诿责任。例如,有用户 3 月下单,4 月仍未排产,客服称 “工厂排产混乱”。
  2. 售后网络覆盖不足
    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全国服务网点仅 127 家,覆盖 75 个城市,三四线城市存在 “千公里无网点” 空白区。上海 1.1 万车主争夺 2 个网点,维修排队超半个月,部分用户需跨省维修。例如,湖北车主补漆需往返武汉 700 公里,且免费拖车服务仅覆盖单程。
  3. 服务态度与专业性争议
    部分用户投诉销售人员存在误导消费、隐瞒活动信息等问题。例如,有用户因销售未告知 “72 小时退定金” 权益而被迫锁单;部分门店在用户投诉后态度强硬,拒绝协商赔偿。此外,售后网点中具备高压系统维修资质的技师占比仅 43%,电子电气架构故障平均修复时间长达 6.5 天,远超行业均值。

四、智能驾驶与用户教育失衡


  1. 智驾系统成熟度不足
    小米 SU7 的 Xiaomi Pilot 系统在高速场景表现尚可,但城区复杂路况下偶发 “犯迷糊”,自动泊车存在停歪、超出规划路径等问题。标准版纯视觉方案在夜间或低光照环境下的识别精度下降,对比搭载激光雷达的 Pro/Max 版差距明显。
  2. 用户教育缺失
    部分用户因对智驾系统依赖过度而忽视路况,导致事故风险增加。例如,3・29 事故中驾驶员接管时间不足 2 秒,反映出用户对 “人机共驾” 模式的认知不足。小米虽推出 “安全驾驶学院”,但强制培训尚未全面落地,用户对系统局限性的了解仍不充分。

五、品牌与市场策略争议


  1. 过度营销与信任反噬
    小米早期宣传强调 “媲美百万超跑”“续航 800 公里” 等参数,但实际体验与宣传存在落差。例如,部分用户实测续航在冬季降至 540 公里(高速 120km/h),且低滚阻轮胎导致刹车距离变长。董明珠曾批评其 “雷式对比法”,即通过片面参数对比掩盖技术短板,引发行业争议。
  2. 高端化与性价比标签冲突
    小米 SU7 定价 21.59-29.99 万元,试图冲击高端市场,但 “性价比” 品牌形象根深蒂固。用户对其高端车型(如 Ultra 版)的溢价接受度有限,且部分配置(如碳纤维组件)需额外付费,削弱了 “厚道” 口碑。
  3. 国际化与合规压力
    欧盟《数字市场法案》要求智能汽车本地化存储用户数据,而小米欧洲数据中心建设进度延迟,可能面临营业额 6.5% 的罚款风险。此外,国内工信部《汽车数据安全应急响应指南》与小米 “周更系统” 的开发节奏冲突,2024 年曾因未经报备推送更新被通报。

总结:问题根源与改进方向


小米汽车的核心矛盾在于快速扩张与技术、服务能力的不匹配。作为跨界新势力,其在智能生态和营销创新上有显著优势,但在传统汽车制造的底盘调校、供应链管理、售后网络建设等方面仍显稚嫩。未来需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 技术攻坚:加速智驾系统迭代(如升级 AEB 功能、增加激光雷达标配),优化电池防护与热失控管理。
  2. 服务补位:2025 年计划新增服务网点至 150 家以上,引入移动服务车缓解覆盖不足问题。
  3. 用户沟通:建立透明的事故调查机制,加强用户教育,明确智驾系统的适用场景与局限性。
  4. 品牌重塑:平衡参数宣传与实际体验,通过第三方权威测试(如中保研 C-IASI)重建安全信任。

对于潜在消费者,建议优先试驾,尤其关注座椅舒适度、底盘滤震及智驾系统表现;若身处三四线城市,需谨慎评估售后便利性。小米汽车能否在 2025 年三季度前解决核心问题,将决定其能否在比亚迪、华为等竞品的挤压下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