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工厂停工传闻的真实背景
- 短期产线优化≠永久停产
2024 年 7 月及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工厂曾因 “高温停工”“扩产调整” 等传闻引发关注。但官方明确回应称,停工是为了产线升级与产能提升,例如 2024 年 6 月启动两班倒后,当月销量突破 1 万辆,锁单交付周期缩短至 5 周。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第 24 万台已下线,月交付量稳定在 3 万辆左右,积压订单超 18 万辆,生产节奏反而加速。
- 产能爬坡的行业共性
新势力车企在订单激增阶段常面临产能瓶颈。例如,理想汽车也曾因工厂改造短暂调整生产,蔚来因芯片短缺暂停交付。小米汽车的 “停工” 本质是主动优化产能,而非被动停产。其北京工厂二期预计 2025 年 6 月投产,届时年产能将从 15 万辆提升至 30 万辆,进一步缓解交付压力。
二、市场表现与战略布局
- 销量持续增长
小米 SU7 自 2024 年 4 月交付以来,累计锁单量已超 30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全年目标上调至 35 万辆,甚至可能冲刺 45 万辆。这一数据远超同期新势力车企(如理想 L7 月均 1.5 万辆),显示市场需求旺盛。
- 产品线扩展
首款 SUV 车型小米 YU7 按原计划将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搭载宁德时代电池与博世 ABS 系统,双电机最大功率达 288kW,续航能力突出。若停产传闻属实,小米不可能继续推进新车型发布。
- 充电网络布局
2025 年 4 月,小米宣布与蔚来、理想等 18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超 126 万充电桩,覆盖全国 2691 个区县。这一动作表明小米正强化用户补能体验,与 “停产” 逻辑相悖。
三、争议事件的影响与应对
- SU7 事故的连锁反应
2025 年 3 月,小米 SU7 在安徽高速发生致命事故,引发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尽管事故导致 YU7 推迟亮相上海车展,但小米官方强调 “YU7 上市计划不变”,并承诺优化智驾系统。此次事件更多影响品牌口碑,而非直接导致停产。
- 生产管理的质疑
内部员工爆料称,小米工厂存在高强度工作、安全规范不足等问题。但雷军通过人事调整(如任命于立国分管智能制造)强化生产管理,并加速二期工厂建设,显示公司正积极应对挑战。
四、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 新势力车企的分化
同期高合、哪吒等品牌因销量低迷陷入停产,但小米的情况截然不同。其 2024 年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接近理想汽车,亏损持续收窄,被视为 “最快盈利的新势力”。
- 供应链与资金链稳定
小米汽车与宁德时代、博世等头部供应商合作,且依托小米集团整体资金实力(2024 年净利润 272 亿元),供应链风险较低。相比之下,停产车企多因融资困难或供应链断裂倒下。
五、用户与投资者关注点
- 交付周期
目前小米 SU7 锁单后交付周期约 21-32 周,部分车型需等待半年以上。用户可通过官方渠道查询订单状态,若延迟交付可依据合同索赔。
- 智驾安全升级
小米需在 2026 年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实施前,完成智驾系统迭代,避免重蹈事故覆辙。投资者则需关注其产能提升与成本控制能力。
结论
小米汽车未停产,所谓 “停工” 是产能优化的正常操作。其销量增长、新车型上市、充电网络扩展等动作均表明业务仍在扩张。尽管面临智驾安全争议与生产压力,但小米通过战略调整与产能建设逐步化解风险。对于用户与投资者而言,更需关注其交付效率与技术迭代,而非轻信未经证实的传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