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产业链以 “技术自研 + 生态协同” 为核心,覆盖上游零部件供应、中游智能制造、下游销售服务及海外市场拓展,形成了一条完整且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闭环。以下从产业链全景、核心环节、生态协同及未来布局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产业链全景:从 “零部件 - 整车 - 服务” 的全链路整合
1. 上游:核心零部件国产化与技术突破
- 电池与能源系统: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中创新航(动力电池系统)构成 “三巨头” 供应体系,其中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提供 101kWh 高压电池包,支持 800V 超快充技术,充电 15 分钟续航增加 510 公里。此外,小米与宁德时代合资成立 “时代动力” 公司,在北京亦庄建设电芯工厂,强化供应链自主可控。
- 电驱与底盘:汇川技术(驱动电机)、联合汽车电子(电控系统)、博世(制动系统)、拓普集团(底盘结构件)等企业提供核心动力组件,其中汇川技术与小米联合研发的 V6s 电机峰值功率达 299kW,支持 1.98 秒百公里加速。
- 智能驾驶与座舱:禾赛科技(激光雷达 AT128)、高通(骁龙 8295 座舱芯片)、英伟达(Orin-X 自动驾驶芯片)、地平线(征程 5 芯片)构成 “感知 - 计算” 双核心,小米自研的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算法实现障碍物识别精度提升 30%。
- 传感器与电子系统:森萨塔科技(空气悬架压力传感器)、奥联电子(车身电控模块)、一汽富维(座舱系统)等企业提供细分领域关键部件,其中森萨塔的传感器每 2 小时产能达 1152 个,支持小米 SU7 的智能底盘控制。
2. 中游:智能制造与技术研发双轮驱动
- 生产制造:北京亦庄工厂采用 “前店后厂” 模式,集研发、生产、交付于一体,700 + 机器人实现冲压、压铸、涂装等六大工艺 100% 自动化,每 76 秒下线一台车,2025 年产能目标达 35 万辆。工厂二期扩建后,年产能可提升至 60 万辆,带动京津冀地区 52 家供应商协同发展。
- 技术研发:小米汽车研发投入超 47 亿元,组建 1000 + 人团队,专利布局覆盖自动驾驶(340 + 项)、电池管理(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固态电池材料)、智能座舱(HyperOS 系统)等领域。德国慕尼黑研发中心专注高性能车型调校,助力 SU7 Ultra 纽北圈速突破 6 分 46 秒。
3. 下游:线上线下融合与补能网络
- 销售渠道:采用 “1+N” 模式,即自建交付中心(覆盖 120 城)+ 经销商代理(签约 14 家百强集团),同时在小米之家引入汽车展示,首批 500 家门店改造完成。2025 年 4 月锁单量突破 8.8 万台,交付中心单日最高接待 150 组试驾。
- 补能网络:与蔚来、理想、小鹏等 18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 126 万充电桩(含 9.4 万超充桩),覆盖 2691 个区县,用户可通过 “小米充电地图” 实时查询桩位状态。
- 用户运营:建立车主社区、举办赛道体验活动,推出 “小米汽车服务生态”,包括免费道路救援、电池终身质保等,提升用户粘性。
二、生态协同:从 “车 - 家 - 人” 到全球布局
1. 内部生态整合
- 车家互联:小米 SU7 支持与米家设备联动,用户可远程控制智能家居、查看家中摄像头,并通过 HyperOS 系统实现手机 - 车机无缝切换。
- 数据互通:车辆行驶数据(如胎压、能耗)反馈至小米生态链企业,优化产品研发,例如赛轮轮胎通过实时数据迭代半热熔轮胎配方。
2. 外部战略合作
- 科技企业:与华为、特斯拉等竞合,共享充电网络;与中国移动、联通合作车联网服务,支持 5G-V2X 通信。
- 高校与科研机构:联合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开展电池材料、自动驾驶算法研究,加速技术落地。
3. 全球化布局
- 欧洲市场:慕尼黑研发中心聚焦高性能车型,计划 2027 年进入德国、法国等市场,首款车型或为 SU7 Ultra 赛道版。
- 东南亚市场:依托小米手机渠道,探索右舵车型适配,2026 年启动泰国工厂建设,辐射东盟十国。
三、挑战与未来展望
1. 核心挑战
- 供应链管理:依赖宁德时代等头部供应商,需防范原材料涨价风险;自动驾驶算法与华为、特斯拉仍有差距,需加速数据积累。
- 品牌高端化:SU7 Ultra 定价超 50 万元,需通过赛事成绩(如纽北圈速)和用户口碑打破 “性价比” 标签。
- 海外合规:欧盟碳排放法规、数据隐私法等增加进入壁垒,需本地化适配。
2. 未来趋势
- 技术迭代:2025 年推出端到端自动驾驶算法,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车型,续航突破 1000 公里。
- 生态扩张:整合小米机器人(CyberOne)、储能(米家太阳能)等业务,打造 “移动智能空间”。
- 市场下沉:2025 年推出 15 万元级车型,覆盖三四线城市,目标年销量突破 50 万辆。
四、产业链受益标的
环节 | 代表企业 | 合作内容 |
---|---|---|
电池 | 宁德时代、比亚迪 | 三元 / 磷酸铁锂电池供应 |
电驱 | 汇川技术、联合汽车电子 | 驱动电机、电控系统 |
智能驾驶 | 禾赛科技、地平线 | 激光雷达、自动驾驶芯片 |
车身结构 | 拓普集团、一汽富维 | 底盘件、座舱系统 |
充电网络 | 特来电、星星充电 | 充电桩接入 “小米充电地图” |
海外市场 | 森萨塔科技(欧洲) | 传感器本地化供应 |
小米汽车产业链的竞争力在于 “科技巨头 + 制造业” 的深度融合,通过自研技术突破和生态协同,正从中国市场向全球高端汽车产业发起冲击。未来能否在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持续领先,将决定其在全球汽车产业链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