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实验室布局与设施
- 北京亦庄核心实验室群
小米在北京亦庄自建的汽车工厂内设有 29 个研发实验室,覆盖大压铸、电池、电机、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关键领域。其中,9100t 超级大压铸集群是国内唯一实现全链路自研的大压铸设备,锁模力达 9100 吨,可将后地板 72 个零件一体化压铸,焊接点减少 840 处,重量减轻 17%。此外,实验室还配备油泥造型实验室,采用保时捷同款 KOLB 五轴铣削设备,3 天即可完成高精度油泥模型加工,支持 SU7 等车型 300 余次造型迭代。
- 跨地域研发网络
- 武汉新型显示联合实验室:与华星光电合作开发车载显示屏,小米 SU7 Ultra 的生态屏即出自该实验室。
- 欧洲研发中心:2025 年在德国慕尼黑成立,专注于赛道技术研发和车型性能调校,目标是将赛道技术下放至量产车型。
二、核心技术突破
- 材料与制造工艺
- 泰坦合金:国内唯一量产自研压铸合金,通过 1016 万种配方筛选,含 30% 循环铝,碳减排 352.53kg / 件,相当于每年多种 488 万棵树。
- CTB 电池技术:全球首发电芯倒置设计,集成效率达 77.8%,支持 1200km + 续航,14 层物理防护和双大面强冷却方案保障安全。
- 电驱与动力系统
-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采用 960MPa 特种硅钢和 S 型立体油路散热,效率达 98.11%,实验室预研的下一代电机已突破 35000rpm。
- 三电机四驱系统:SU7 Ultra 搭载 V8s+V8s+V6s 组合,马力 1548PS,零百加速 1 秒级,赛道实测最大下压力超车重。
- 智能驾驶与 AI 赋能
- 端到端智驾系统:整合 BEV、Transformer、OCC 占用网络,2024 年完成团队架构调整,目标年内交付端到端功能,2025 年实现 100 城城区领航辅助。
- 道路大模型:实时生成高精度地图,支持无图方案,代客泊车可泊入 210cm 窄车位。
三、测试与验证体系
- 工厂内测试设施
- 2.5 公里测试跑道:涵盖 18 种路况,设计时速 120km/h,支持整车动态性能验证。
- 电池安全实验室:完成 1050 + 项安全测试,包括针刺、挤压、火烧等,验证时长超国际标准 96 倍。
- 极端环境测试
- 赛道验证:SU7 Ultra 原型车在纽北赛道测试,搭载宁德时代麒麟 II 电池包,极速 350km/h 下最大减速度 2.36g。
- 极端气候测试:在 - 40℃漠河和 50℃吐鲁番进行电池性能、空调系统和智能驾驶可靠性测试。
四、合作伙伴与生态协同
- 产业链合作
- 宁德时代:联合开发麒麟 II 高功率电池包,支持赛道全功率输出。
- 首钢:共建联合实验室,开发 960MPa 特种硅钢,强度达行业主流产品两倍。
- 华星光电:合作开发车载显示屏,武汉实验室成果应用于 SU7 Ultra。
- 产学研结合
- 国家级实验室:与材料研究机构合作开发泰坦合金,采用多元材料 AI 仿真系统筛选配方。
- 高校合作:与清华、北航等高校在智能驾驶算法、电池热管理等领域开展联合研究。
五、挑战与未来规划
- 技术落地挑战
- 智能驾驶安全性:2025 年 SU7 高速事故暴露智驾系统对临时路障识别不足的问题,实验室正优化算法并加强场景覆盖。
- 成本控制:大压铸设备和泰坦合金研发投入高,需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边际成本。
- 未来战略方向
- 全球化布局:欧洲研发中心将吸纳百年汽车工业经验,推动赛道技术民用化。
- 生态融合:依托小米澎湃 OS,实现 “人车家全生态” 无缝互联,2025 年计划接入 1000 + 米家设备。
- 技术储备:预研固态电池、46 系列大圆柱电芯,探索激光雷达与毫米波雷达融合方案。
总结
小米汽车实验室通过全栈自研和生态协同,在材料、制造、电驱、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了多项突破,支撑了小米 SU7 的量产与技术标杆地位。未来,实验室将继续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的普惠化,并通过全球化布局加速品牌进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