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汽车 造车资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23:42:07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 造车资质
小米汽车的造车资质问题在 2024 年 7 月迎来关键突破。根据工信部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取得独立造车资质,生产企业名称从 “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变更为小米自身,车尾标识也从 “北京小米” 调整为 “小米”。这一进展标志着小米汽车彻底告别代工模式,成为国内少数具备完整生产资质的新势力车企。

一、资质获取的关键路径


  1. 代工过渡与政策适配
    小米汽车早期通过与北汽集团合作代工生产,利用北汽越野车的资质完成首款车型 SU7 的申报与上市。2023 年 11 月工信部第 377 批公告显示,小米 SU7 的申报企业为北汽越野车,生产地址则明确为小米自建的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工厂。这种 “代工 + 自建工厂” 的模式既满足了初期产能需求,也为后续资质申请积累了生产数据。
  2. 销量达标触发资质转换
    根据 2019 年实施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代工产品若在两年内累计销售超过 3 万辆纯电动车,可申请独立资质。小米 SU7 在 2024 年 4-6 月交付量分别为 7058 辆、8646 辆和 14296 辆,三个月累计突破 3 万辆,恰好满足政策门槛。这一策略性销量冲刺为资质转换提供了关键依据。
  3. 政府支持与资源整合
    北京市政府的背书在小米资质获取中起到重要作用。小米汽车作为北京市重点培育项目,其自建工厂位于北京经开区,享受政策倾斜。同时,小米通过 “光速拿资质” 展现了企业实力,包括资金投入、技术研发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符合发改委和工信部对新势力车企的严格审核标准。

二、资质突破的战略意义


  1. 生产自主权提升
    独立资质使小米能够完全掌控生产流程,包括供应链管理、工艺优化和质量控制。例如,小米正在推进的大压铸技术、CTB 电池车身一体化等创新技术,需要自主生产线支持快速迭代。
  2. 品牌价值强化
    车尾标识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消除了消费者对代工模式的顾虑,有助于建立独立汽车品牌形象。此外,小米汽车计划推出 “后装” 服务(如个性化改装),这需要自主资质支持合规性运营。
  3. 产能扩张加速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北京工厂二期已完成验收,年产能提升至 35 万辆。独立资质为其后续扩产扫清了政策障碍,武汉江夏区的供应链项目(如前副车架生产线)也在同步推进,进一步完善产业链布局。

三、行业背景与挑战


  1. 资质审批趋严
    自 2017 年起,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审批大幅收紧,2017-2022 年仅零跑汽车一家新企业获得资质。小米的成功获批,打破了近年来 “一证难求” 的僵局,反映出政策层面对头部科技企业的开放态度。
  2. 代工模式受限
    2022 年工信部明确要求代工需 “双资质”(生产方与委托方均需资质),2023 年进一步取消代工模式表述。小米通过销量达标规避了这一限制,但后续新入局者可能面临更高门槛。
  3. 竞争压力加剧
    尽管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但市场竞争激烈。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持续降价,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小米需在技术、成本和品牌力上持续突破。

四、未来展望


小米汽车的资质突破为其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仍需解决两大核心问题:一是产能爬坡,目前 SU7 提车周期长达 30 周,二期工厂投产后能否快速释放产能是关键;二是技术差异化,自动驾驶、电池技术等领域需形成竞争壁垒。此外,小米计划推出的第二款车型 YU7(2025 年 6-7 月上市)将进一步检验其产品矩阵能力。
总体而言,小米汽车通过政策适配、政府支持和销量冲刺,成功跨越了造车资质这一 “地狱级门槛”,为其在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竞争提供了关键支撑。
小米汽车 造车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