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销售数据展现出强劲的市场表现,尤其是在中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迅速崛起。以下是基于最新公开信息的详细分析:
一、销量与市场表现
- 2024 年销量
小米首款车型 SU7 于 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全年累计交付量达13.69 万辆,总订单量超过24.8 万辆。尽管上市时间不足一年,这一成绩已超过多数新势力品牌同期表现。例如,小鹏 G9 在 2023 年全年交付量为 5.6 万辆,理想 L7 为 9.7 万辆。
- 2025 年第一季度爆发式增长
- SU7 单季度销量:2025 年 Q1,小米 SU7 以75,869 辆的成绩登顶中国中大型轿车销量榜首,远超奥迪 A6L(45,148 辆)、奔驰 E 级(33,302 辆)等传统豪华车型。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比亚迪汉家族(DM-i+EV 合计 39,583 辆)。
- 市场份额:在中大型轿车细分市场,小米 SU7 占据 **26.2%** 的份额,成为首个打破 BBA 垄断的中国品牌。
- 高端车型 SU7 Ultra 的突破
- 2025 年 2 月 27 日上市的 SU7 Ultra(起售价 52.99 万元),仅用 3 天便实现19,000 台大定订单,提前完成全年 1 万辆的销售目标。其用户群体中,原 BBA 56E(宝马 5 系、奥迪 A6、奔驰 E 级)车主占比超过 50%,女性用户占比约 20%。
- 该车型在欧洲市场引发关注,3 月 4 日亮相后,欧洲用户试驾热情高涨,部分黄牛甚至将其转售至中东、俄罗斯等地,单车溢价达 3-6 万元。
- 2025 年产能与目标
- 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35 万辆,但据供应链消息,实际生产量可能突破45 万辆,其中 SU7 预计生产 35 万辆,首款 SUV 车型 YU7(预计 6 月上市)生产 10 万辆。
- 2025 年 3 月交付量达2.9 万辆,创历史新高,4 月产能预计突破 3 万辆。
二、财务与成本分析
- 收入与毛利率
- 2024 年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收入达321 亿元,占小米集团总收入的 9%,毛利率为18.5%,第四季度提升至20.4%。这一毛利率水平高于蔚来(11.8%)、小鹏(12.5%),接近特斯拉(20.6%)。
- 尽管毛利率较高,但由于自建工厂、自研技术等前期投入,2024 年净亏损62 亿元,每辆车平均亏损约4.53 万元。
- 价格策略
- 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Pro 版 24.59 万元,Max 版 29.99 万元,覆盖主流中高端市场。SU7 Ultra 的定价(52.99 万起)则直接对标保时捷 Taycan 等豪华电动车型。
- 雷军在 2025 年 3 月透露,SU7 的平均售价(ASP)为23.45 万元,用户中约 30% 选择高配版。
三、销售渠道与服务网络
- “1+N” 新零售模式
- “1” 代表自建交付中心: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已建成127 家服务网点,覆盖 75 城,实现 “一城一交付中心”,确保交付效率和用户体验。
- “N” 代表代理销售与生态融合:通过小米之家门店扩展销售网络,截至 2025 年 3 月,全国已有235 家门店,覆盖 65 城,4 月计划新增 33 家门店,目标 2027 年实现 3.5 万家门店覆盖全国区县。
- 渠道成效
- 小米之家门店贡献了约 40% 的销量,线上订单占比 60%。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通过天猫旗舰店首发 SU7 Ultra,2 小时内大定破 1 万辆。
- 线下门店试驾转化率达 35%,高于行业平均的 20%。
四、用户评价与市场反馈
- 正面评价
- 智能化体验:SU7 搭载的小米澎湃 OS 系统支持全场景语音交互,用户满意度达 92%。
- 性能与操控:SU7 Ultra 在上海国际赛车场创下2 分 09 秒 944的量产车圈速纪录,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
- 保值率:二手市场数据显示,SU7 Max 1 年车龄保值率约 85%,高于特斯拉 Model 3(75%)。
- 主要痛点
- 交付周期长:SU7 Max 订单需等待43-46 周,部分用户因等待时间过长退订。
- 售后服务不足:三四线城市服务网点覆盖不足,事故车维修需跨城处理。
- 小毛病频发:早期交付车辆存在后视镜故障、摄像头误报等问题,2025 年 4 月通过 OTA 升级优化了能量管理和充电体验。
五、竞争与未来挑战
- 市场竞争
- 国内市场:2025 年 Q1,小米汽车在新能源厂商中排名第九,落后于比亚迪、吉利、特斯拉等,但在中大型轿车细分市场已建立优势。
- 国际布局:尽管小米表示 “三年内聚焦国内”,但 SU7 已通过黄牛渠道进入中东、俄罗斯等市场,2025 年 3 月欧洲试驾活动为后续出海铺路。
- 产能与供应链
- 北京亦庄工厂双班生产后,单日产能提升至420 辆,但仍无法满足订单需求。小米计划 2025 年新增两座工厂,预计 2026 年总产能突破 100 万辆。
- 供应链方面,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自研 V8s 电机等核心部件供应稳定,但部分电子元件依赖进口,存在断供风险。
六、总结与展望
小米汽车凭借精准的市场定位、高性价比产品和快速扩张的渠道网络,在短时间内实现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2025 年 Q1 的市场表现显示其已具备挑战传统豪华品牌的实力,但产能瓶颈、售后服务短板和国际竞争将是未来的主要考验。若能持续优化供应链、提升服务质量,并加速海外布局,小米汽车有望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