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凭借科技公司的独特视角,在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领域推出了多项创新技术。以下是其核心技术突破及最新进展:
一、动力与电池技术:性能与安全的双重突破
- 小米超级电机
小米自研的 V6、V6s、V8s 三款电机,最高转速达 27200 转,效率达 98.11%。其中,V8s 电机单台功率 425kW,搭载于 SU7 Ultra 三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1548 马力,零百加速仅 1.98 秒,极速达 350km/h,性能媲美百万级超跑。
- 技术亮点:采用超高强度硅钢材料,优化内部结构,降低能耗;双电机四驱版本支持扭矩矢量控制,提升弯道稳定性。
-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
小米 SU7 全系搭载 871V 高压系统,配合宁德时代定制电池包,充电 15 分钟可补充 510km 续航(CLTC 工况)。2025 款 SU7 Ultra 进一步升级为 5C 超快充,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2 分钟即可从 10% 充至 80%,CLTC 续航 630km。
- 安全设计:首创电芯倒置技术,将电芯负极朝上,发生热失控时避免高温气体冲击座舱;14 层物理防护、170 片气凝胶、车云协同预警系统等多重安全措施。
-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电池包与车身结构整合,厚度仅 120mm,提升空间利用率的同时,车身扭转刚度达 40500N・m/°,超越传统豪华车。电池包支持最大 150kWh 容量,理论续航超过 1200km。
二、智能驾驶:从纯视觉到多传感器融合
- Xiaomi HAD 智能驾驶系统
- 硬件配置:2025 款 SU7 Ultra 配备 3 颗激光雷达(前向 1 颗、侧向 2 颗)、12 颗摄像头、5 颗毫米波雷达,算力达 508TOPS,支持无图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和代客泊车。
- 算法升级:采用 BEV+Transformer + 占用网络架构,结合端到端大模型,实现障碍物识别精度小于 0.1m,支持动态调节感知范围和道路拓扑实时生成。
- 场景覆盖:城市道路红绿灯通行、路口转向、绕行施工区域等复杂场景,以及高速公路自动变道、匝道汇入等。
- 纯视觉方案的争议与调整
早期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8 颗摄像头 + 高通 8155 芯片),但 2025 年 3 月的高速事故暴露了夜间低照度环境下的识别局限。此后,小米在高配车型中增加激光雷达,并通过 OTA 升级优化算法,提升极端场景下的安全性。
三、智能座舱:生态互联的深度整合
- 澎湃 OS 车机系统
- 硬件:16.1 英寸 3K OLED 中控屏、56 英寸 AR-HUD、翻转式仪表屏,支持五屏联动(手机、平板、车机无缝流转)。
- 交互:小爱同学语音助手支持连续对话、上下文理解,可控制空调、座椅、HUD 等硬件;手机应用 “Pin 到车上” 功能,将任意 App 转为车载原生卡片。
- 生态:米家设备同账号免密连接,支持控制智能家居;兼容苹果 CarPlay、AirPlay,后排接口支持 iPad 上车。
- 硬件拓展能力
中控屏物理按键、对讲机充电座等外设可通过预留接口接入,方向盘按键支持自定义功能,满足个性化需求。
四、制造与材料创新
- 9100 吨一体化大压铸
小米自研泰坦合金材料,通过 1016 万次 AI 仿真实验优化配方,实现车身 72 个零件集成压铸,减少焊缝,提升生产效率和车身强度。
- 空气动力学设计
SU7 风阻系数低至 0.195Cd,通过 1000 次数字仿真和 300 次油泥模型调整,水滴形大灯、涟漪曲面等设计兼顾美观与性能。
五、充电生态与技术开放
- 超快充网络
小米自建 600kW 液冷超充站,首批覆盖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充电 5 分钟可续航 200km。
- 澎湃秒充技术开放
2024 年底,小米向全行业开放澎湃秒充协议,支持第三方厂商生产兼容配件,推动快充生态标准化。
六、争议与挑战
- 售后服务短板
随着销量增长(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 18 万辆),售后网点不足问题凸显,部分城市维修需排队半个月,跨省维修成本高。
- 固态电池进展
小米曾在 2023 年展示实验室级固态电池(能量密度 1000Wh/L),但 2025 年量产车型仍使用液态锂电池,固态电池商业化仍需时间。
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自研 + 合作模式,在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生态互联等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尤其是 SU7 Ultra 的赛道级性能和澎湃 OS 的生态整合,展现了其 “科技平权” 的理念。然而,售后服务网络扩张和固态电池量产仍是未来挑战。随着技术迭代和市场竞争,小米能否持续领跑,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