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资质获取路径:从 “借壳代工” 到 “独立审批”
- 初期借用北汽资质
2023 年 11 月,小米首款车型 SU7 首次通过工信部公告时,申报企业名称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简称 “北汽越野”),尾标为 “北京小米”。这意味着小米初期采用 “代工模式”,借用北汽越野的生产资质进行生产,而实际生产地址仍为小米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这种模式在新势力车企中较为常见,例如蔚来早期依赖江淮代工。
- 独立资质的审批突破
2024 年 7 月,工信部公告显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生产主体,企业名称和尾标均变更为 “小米”。这一变更的核心在于小米通过了发改委和工信部的 “双资质” 审批:
- 发改委资质:根据《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新建纯电动乘用车项目需满足所在省份产能利用率达标、股东资质符合要求等条件。小米通过注销宝沃汽车资质、转让北京现代工厂等操作,优化了北京地区的产能数据,并以 “设计研发企业” 身份满足股东条件(两年内累计销售 3 万辆)。
- 工信部资质:小米凭借自建工厂的生产能力、技术研发投入(如大压铸技术、泰坦合金材料)以及快速交付能力(2024 年 6 月单月交付超 1 万辆),通过工信部的生产一致性、售后服务等审核。
- 与新势力车企的路径对比
与蔚来(9 年)、小鹏(6 年)、理想(8 年)等通过收购资质的传统路径不同,小米采用 “先代工后申请” 模式,仅用 8 个月即获得独立资质,速度堪称行业标杆。这一差异源于小米的政策敏感性和资源整合能力,例如利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的代工条款,在销量达标后快速转正。
二、政策背景与关键因素
- 资质审批的政策窗口
工信部 2022 年发布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曾计划取消代工条款,但该条例尚未正式实施,为小米和蔚来等企业留下政策窗口期。小米抓住这一机会,在代工阶段完成销量积累,从而规避了未来可能的政策限制。
- 地方政府的支持
北京市政府对小米汽车的资质审批给予了重要支持。例如,通过注销宝沃汽车资质、协调产能数据等方式,帮助小米满足发改委的审批要求。此外,小米北京工厂被列为北京市重点项目,享受土地、税收等政策优惠,加速了工厂建设和资质申请进程。
- 企业自身的战略布局
- 资金承诺:雷军承诺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造车且不对外融资,降低了主管部门对 “圈钱风险” 的担忧。
- 技术创新:小米在电控、电池、智驾等领域的自研技术,以及大压铸工艺、泰坦合金材料等创新,符合政策鼓励方向,可能获得部分准入条件豁免。
- 快速交付能力:小米 SU7 从发布到交付仅用 3 个月,2024 年 6 月单月交付超 1 万辆,展示了供应链管理和市场响应能力,为资质审批提供了数据支撑。
三、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对小米汽车的战略意义
- 自主可控:独立资质使小米能够完全掌控生产计划、产品迭代和供应链管理,例如灵活调整 SU7 产能或加速第二款 SUV 车型的研发。
- 品牌统一:尾标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强化了品牌独立性,有助于提升消费者认知和市场竞争力。
- 成本优化:摆脱代工费用后,小米可进一步压缩生产成本,例如 SU7 的毛利率有望从代工阶段的约 10% 提升至 15%-20%。
- 对行业的示范效应
小米的资质获取路径为后续新进入者提供了参考:在政策窗口期内,通过代工积累销量、快速申请资质可能成为新的行业模式。但随着《道路机动车辆生产准入许可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未来代工模式可能被彻底禁止,企业需更依赖自主申请或收购资质。
- 未来挑战
- 产能爬坡:小米北京工厂一期年产能为 15 万辆,但 2024 年目标交付量为 10 万 - 12 万辆,产能利用率已接近饱和。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完工,需确保建设进度以支撑后续车型的推出。
- 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市场内卷加剧,小米需在技术、品牌、渠道等方面持续投入。例如,其第二款 SUV 车型需在 2025 年与特斯拉 Model Y、比亚迪唐等竞品正面竞争。
- 政策风险:若未来资质审批标准进一步收紧,或双积分政策、自动驾驶法规等发生变化,可能对小米的生产和销售造成影响。
四、总结
小米汽车通过 “代工积累 + 政策窗口期 + 地方支持” 的组合策略,以行业罕见的速度获得独立生产资质,标志着其正式跻身新能源汽车主流玩家行列。这一路径的成功,既得益于政策灵活性和地方资源整合,也离不开小米在技术、资金和供应链管理上的深厚积累。未来,小米需在产能扩张、市场竞争和政策适应等方面持续突破,方能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巩固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