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近期典型事故案例
- 安徽德上高速爆燃事故(2025 年 3 月 29 日)
- 事故经过:一辆小米 SU7 标准版在 NOA 智能辅助驾驶状态下以 116km/h 行驶,因施工路段改道逆向车道,系统检测到障碍物后提示驾驶员接管。驾驶员接管后转向操作不当,车辆以 97km/h 撞上水泥护栏,随后起火燃烧,导致 3 名驾乘人员遇难。
- 争议焦点:
- 智驾系统响应时间:系统在碰撞前 2 秒发出预警,驾驶员仅有 1 秒接管时间,远超人类平均反应时间(2.3 秒)。
- AEB 未触发:事故中 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未介入,小米官方解释称该功能不响应锥桶、水马等静态障碍物。
- 车门解锁问题:家属称碰撞后车门无法打开,小米回应称车辆配备机械应急拉手,但实际操作复杂,且国标要求碰撞后车门应自动解锁。
- 电池供应商争议:事故车辆搭载的电池疑似为比亚迪弗迪电芯,但宁德时代否认供应,小米称电池随机混装,供应链透明度不足。
- 南京起火事故(2024 年 9 月 16 日)
- 车辆因路面湿滑和驾驶员操作不当撞向隔离带,电池底部受损引发短路起火。小米官方认定事故原因为外部撞击导致电池故障。
- 广东湛江碰撞逃逸事故(2025 年 4 月 5 日)
- 车辆在手动驾驶状态下与电动车碰撞后起火,小米回应称火情由电动车锂电池挤压引发,非车辆自燃。
二、技术争议与行业质疑
- 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
- 硬件配置差异:小米 SU7 标准版采用纯视觉方案(无激光雷达),而顶配 Max 版配备激光雷达和双 Orin 芯片。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对静态障碍物的识别距离不足 200 米,远低于激光雷达的 500 米。
- 用户认知偏差:车企宣传中 “零接管”“解放双手” 等话术与实际系统能力(L2 级辅助驾驶)存在脱节,导致用户过度依赖智驾功能。
- 安全设计缺陷
- 电池防护不足:安徽事故中,车辆以 97km/h 撞击水泥桩后电池爆燃,小米宣称的 “14 层电池防护” 未能有效阻止热失控。行业测试标准(如 C-NCAP)的碰撞时速(64km/h)远低于实际高速场景。
- 应急逃生设计:隐藏式门把手和电子锁在碰撞断电后难以操作,机械应急拉手位置隐蔽,需手动撬开盖板,而沃尔沃等品牌已采用碰撞后车门自动弹开技术。
- 事故率与行业对比
- 据雪球数据,小米 SU7 截至 2024 年 5 月的事故率约为 15%,显著高于传统豪华品牌(如沃尔沃 8%)和行业平均水平(0.8%)。2025 年 3 月最后一周,小米汽车事故量达 15 起,单日最高数起,远超理论预期。
三、官方回应与改进措施
- 事故调查与责任划分
- 安徽事故调查仍在进行中,铜陵市成立专项工作组,警方未公布最终结论。小米称已提交车辆数据,并承诺配合调查。
- 法律界人士指出,若认定小米承担 30% 责任,赔偿可能达 500 万元;若坐实智驾系统缺陷,可能成为全国首例智驾全责案,赔偿或破亿。
- 技术升级与召回
- OTA 召回:2025 年 4 月,小米召回 3.1 万辆 SU7 标准版,通过 OTA 升级优化智能泊车辅助功能,但未涉及智驾系统核心问题。
- 智驾功能迭代:小米于 2024 年 10 月推送全国城市 NOA 功能,新增红绿灯提醒、公交车道限行识别等,但未针对静态障碍物识别进行专项改进。
- 危机公关与用户沟通
- 事故后,小米官微仍推送 “春日自驾攻略”,引发舆论批评;雷军个人回应被指 “甩锅用户”,未主动联系家属,导致信任危机。
- 部分车主投诉小米售后服务滞后,如自动泊车故障后维修补偿不足,电池供应商信息不透明。
四、行业影响与用户建议
- 对小米汽车的影响
- 安徽事故导致小米港股市值缩水超 1200 亿港元,品牌形象受损。市场对其智驾技术和安全设计的信任度下降,可能影响后续销量。
- 对行业的警示
- 技术宣传需务实:车企应明确智驾系统的边界,避免夸大宣传导致用户误判。
- 安全设计需强化: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机械应急装置等应成为行业标配,而非高配车型特权。
- 数据透明与责任认定:事故数据应由第三方机构保管,避免车企 “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 用户购车建议
- 谨慎选择智驾功能:若重视安全性,优先选择配备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方案的车型。
- 了解应急操作:熟悉车辆机械应急装置(如门把手、逃生锤)的位置和使用方法。
- 关注电池供应商:选择电池供应链透明、通过严苛安全测试的品牌。
五、总结
小米汽车事故暴露出智能驾驶技术的局限性、安全设计缺陷及危机公关不足等问题。尽管小米在硬件配置和功能迭代上有一定优势,但在用户教育、数据透明和责任担当方面仍需改进。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智驾功能的边界,优先选择安全设计成熟、供应链透明的车型,是避免类似悲剧的关键。行业层面,需加快完善智能驾驶法规、统一安全标准,并建立第三方数据监管机制,以平衡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