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做汽车的股票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21:37:34 浏览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集团(股票代码:01810.HK)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其汽车业务已成为股价的核心驱动因素。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的市场表现、财务数据及行业竞争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一、小米汽车业务的核心进展


  1. 产品与市场表现
    小米首款纯电轿车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2024 年全年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台,连续 5 个月单月交付超 2 万台。高端车型 SU7 Ultra 于 2025 年 2 月上市,3 天内大定订单突破 1.9 万台,锁单超 1 万台,提前完成全年销售目标。其用户画像显示,80%-90% 的 SU7 Ultra 车主来自 BBA、保时捷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增换购需求,印证了小米在高端市场的突破。
  2. 财务与盈利潜力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 328 亿元,毛利率 18.5%,第四季度毛利率升至 20.4%,超过特斯拉同期水平(17.9%)。尽管全年亏损 62 亿元,但亏损主要源于工厂建设和研发投入,随着交付量提升,亏损已从 2024 年第三季度的 15 亿元收窄至第四季度的 7 亿元。分析师预测,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6 年实现盈亏平衡。
  3. 产能与供应链
    小米汽车北京工厂采用全自动化产线,年产能规划为 30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完工后将新增 15 万辆产能。目前产能瓶颈已逐步缓解,第二个 10 万辆交付周期从 229 天缩短至 119 天。

二、股价驱动因素与市场预期


  1. 短期股价波动
    小米股价在 2025 年 2 月冲高至 58.7 港元历史高位后进入回调阶段,4 月 2 日因 SU7 交通事故引发的智能驾驶技术质疑,单日振幅超 5%。当前市盈率(TTM)约 59 倍,高于苹果等科技巨头,市场对估值泡沫的担忧加剧。
  2. 多空博弈格局
    外资券商(如高盛、德意志银行)持续看多,高盛将目标价上调至 58 港元,认为小米在 AI 和 IoT 领域的布局将驱动长期增长。然而,南向资金近期减持,沽空规模攀升,2 月 27 日沽空金额达 55 亿港元,未平仓卖空股数超 3.49 亿股,显示部分投资者对短期风险的谨慎态度。
  3. 分析师观点
    浙商证券预测,小米汽车 2025 年交付量将达 31 万辆,2026 年增至 84.8 万辆,汽车业务经调整净利润将在 2026 年突破 100 亿元。德意志银行则认为,小米汽车 2025 年销量可能超预期,维持 “买入” 评级。

三、行业竞争与挑战


  1. 市场份额与竞争
    小米汽车在新势力中表现突出,2025 年 3 月拉动新势力份额同比增长 3 个百分点,达 17.1%。但在整体市场中,其份额仍低于特斯拉(7.5%)和比亚迪。竞争对手包括特斯拉 Model 3、极氪 001、智界 S7 等,小米需在智能化、品牌溢价等方面进一步差异化。
  2. 行业趋势与政策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加剧,价格战持续,2025 年一季度行业利润率仅 4.2%,低于下游工业平均水平。政策层面,“以旧换新” 补贴扩围至国四车辆,可能刺激需求,但购置税减免退坡或影响年末销量。
  3. 技术与国际化挑战
    小米汽车在智能驾驶、电池管理等核心技术上的积累仍落后于特斯拉、华为等企业。国际化方面,小米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计划试水西班牙、德国市场,但需应对贸易壁垒和本地化生产挑战。

四、投资风险与建议


  1. 核心风险
    • 技术争议:SU7 交通事故引发的智能驾驶安全性质疑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
    • 产能瓶颈:若 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未能实现,可能导致市场预期落空。
    • 行业内卷:价格战和同质化竞争可能挤压利润空间。

  2. 长期机会
    • 生态协同:小米 “人车家” 生态(7 亿 MIUI 用户)有望提升用户粘性和复购率。
    • 高端化突破:SU7 Ultra 成功吸引传统豪华品牌用户,为后续车型铺路。
    • 全球化布局:欧洲市场的开拓可能成为新增长点。


五、总结


小米汽车业务的超预期表现推动了股价上涨,但其高估值和行业竞争风险并存。投资者需关注以下关键点:
  1. 交付量与盈利进展:2025 年 35 万辆交付目标的实现情况及毛利率变化。
  2. 技术与品牌建设:智能驾驶技术的安全性验证及高端品牌形象的巩固。
  3. 市场竞争与政策:价格战态势及政策支持力度。

当前市场对小米的分歧较大,长期投资者可关注其生态协同和全球化潜力,而短期需警惕估值回调风险。建议结合个人风险偏好,参考专业机构研究(如浙商证券、高盛报告),并密切跟踪季度财报及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