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绿色车型:鹦鹉绿与橄榄绿的设计美学
小米汽车在 2025 年推出的旗舰车型 SU7 Ultra 中,正式将绿色作为主打配色之一,命名为 “鹦鹉绿”。这种绿色车漆通过特殊工艺呈现出金属质感,阳光下能折射出类似鹦鹉羽毛的光泽,兼具野性与优雅的平衡。该配色搭配碳纤维空气动力学套件(如前铲、侧裙、扩散器等),进一步强化了赛道风格。
此外,小米 SU7 标准版提供 “橄榄绿” 配色,属于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系,更贴近大众审美,且作为免费选装选项,成为家庭用户的热门选择。另一款中大型 SUV 小米 YU7 则曝光了更清新的绿色车漆,采用年轻化设计语言,预计 2025 年 6 月上市后将进一步丰富绿色车型矩阵。
二、环保技术:从材料到生产的全链路绿色实践
- 核心材料创新
- 泰坦合金:小米自研的环保压铸材料含 30% 循环铝,每使用 1 吨可减少 352.53kg 碳排放,相当于种植 488 棵树。该材料应用于后地板等结构件,实现 72 个零件合一,减重 17% 的同时提升可回收性。
- 生物基内饰:座椅面料采用天然植物纤维与可回收塑料复合而成,中控台饰板使用稻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减少石油基材料依赖。
- 生产制造环节
- 绿色工厂:小米汽车工厂屋顶布局 16.2MW 分布式光伏电站,年均发电量 1640 万度,年减碳 9905 吨,相当于 54 万棵树的碳汇能力。工厂废水循环利用率达 50%,涂装车间采用水性涂料,VOCs 排放较传统工艺降低 50%。
- 电池技术:SU7 Ultra 搭载的宁德时代第二代麒麟电池支持 5C 超快充(12 分钟充至 80%),通过双大面液冷板设计提升散热效率,电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行业平均水平降低 20%。
- 循环经济布局
- 电池银行模式:用户可将退役电池交由小米进行梯次利用或材料回收,目前已在全国设立 50 个电池回收网点,目标 2025 年实现 95% 的电池材料再生。
- 包装创新:新车运输采用可折叠周转箱,较传统纸箱减少 80% 材料消耗,每年可节约 1200 吨纸张。
三、绿色能源生态:充电桩与智能电网的协同
- 充电网络布局
小米已与 18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超 126 万充电桩,其中 9.4 万个为超充桩,覆盖全国 2691 个区县及 6221 个高速服务区。这些充电桩支持 V2G(车辆到电网)技术,可在电网负荷低谷时反向送电,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效率。
- 可再生能源整合
部分小米自建超充站配备光伏板和储能系统,如北京亦庄超充站屋顶光伏年发电量 12 万度,满足站内 30% 的用电需求。用户通过小米 App 可选择 “绿电优先” 充电模式,系统自动匹配使用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充电桩。
- 智能能源管理
小米 SU7 的 BMS(电池管理系统)支持 “原子化充电技术”,根据实时电价和电网负荷动态调整充电策略。例如,在夜间谷电时段自动充电,每度电成本可降低 0.3 元,每年为用户节省约 500 元电费。
四、市场与认证:绿色标签的价值转化
- 行业认可
小米 SU7 在 2024 年荣获 “中国汽车低碳领跑者车型” 称号,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较同级别燃油车减少 68%。工厂通过 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 LEED 铂金级绿色建筑认证。
- 用户选择
绿色车型在销量中占比约 18%,其中鹦鹉绿在 SU7 Ultra 订单中占比达 25%,主要吸引科技爱好者和环保意识较强的高收入群体。橄榄绿则成为 SU7 标准版的第二大热门配色,占比 15%,用户多为家庭用户。
- ESG 投资价值
小米汽车的绿色实践推动其 ESG 评级提升,MSCI ESG 评级从 BBB 级升至 A 级,成为新能源车企中进步最快的品牌之一。2025 年一季度,小米汽车因低碳表现获得社保基金增持 0.5% 股份。
五、争议与挑战
尽管小米在绿色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以下质疑:
- 供应链透明度:部分环保材料(如循环铝)的溯源信息未完全公开,第三方机构难以验证其碳减排量。
- 充电桩绿电比例:目前接入的 126 万充电桩中,仅约 15% 明确标注使用可再生能源,其余仍依赖传统电网。
- 电池回收效率:2024 年小米电池回收量仅占退役量的 32%,低于比亚迪(65%)和宁德时代(58%)的水平。
总结
小米汽车的 “绿” 不仅是视觉上的创新,更是从产品设计到能源生态的系统性变革。通过材料创新、生产低碳化、充电网络整合,小米正在构建一个全链路的绿色出行生态。然而,在供应链透明度、可再生能源占比等方面仍需持续改进,以实现从 “绿色产品” 到 “绿色品牌” 的跨越。对于消费者而言,选择小米绿色车型不仅是对设计美学的追求,更是对可持续出行理念的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