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是以自建工厂为主、代工合作为补充,并经历了从代工到自主生产的转型过程。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自建工厂主导生产
- 工厂布局与产能
小米汽车在北京亦庄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了两座工厂:
- 一期工厂:占地面积 71.8 万平方米,2023 年竣工,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 4 月正式投产,主要生产小米 SU7 系列车型。工厂采用高度自动化生产线,涵盖冲压、大压铸、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其中 9100 吨压铸机为自研设备,可实现 76 秒下线一台新车。
- 二期工厂:2025 年 6 月竣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并计划通过扩建进一步扩大规模。二期工厂将重点生产小米 YU7 等新车型。
- 技术与质量控制
小米工厂整合了研发、测试、生产、销售全链条。例如,工厂内设有 29 个试验室和 2.5 公里测试跑道,可快速验证新车性能;涂装车间支持 40 分钟换色,缩短 25% 交付时间。此外,小米自研的 “泰坦合金” 等新材料和大压铸工艺,进一步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代工合作的历史与现状
- 早期代工背景
2023 年,小米因未获得独立生产资质,首款车型 SU7 曾委托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代工生产。工信部目录显示,SU7 的生产方为北汽越野,尾标为 “北京小米”。这一合作模式帮助小米快速实现量产,并积累了初期用户口碑。
- 资质突破与自主生产
2024 年 7 月,小米通过 “代工条款”(即代工产品两年累计销量超 3 万辆)获得独立生产资质,生产企业名称变更为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尾标改为 “小米”。此后,小米 SU7 的生产逐步转向自建工厂,北汽代工仅作为产能不足时的补充。
- 未来代工可能性
尽管小米强调自建工厂的重要性,但为应对订单激增,仍可能与其他车企合作。例如,2025 年 3 月有传闻称,小米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 可能由东风汽车代工,或通过收购改造现有工厂实现生产。不过,这一计划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三、模式选择的原因与战略意义
- 自建工厂的优势
- 技术把控:自研生产工艺(如大压铸)和电池组装能力,确保核心技术不外泄。
- 成本优化:本地化供应链(京津冀地区 52 家供应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 品牌形象:“前店后厂” 模式(工厂与体验店结合)增强用户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 代工的阶段性作用
- 资质过渡:借助北汽资质快速上市,避免因审批延误错失市场窗口期。
- 产能应急:在自建工厂产能爬坡阶段,代工可缓解交付压力。例如,2024 年 SU7 订单超 4 万单时,北汽曾提供部分产能支持。
- 政策与行业影响
小米通过 “代工 - 资质” 路径获得准入,得益于工信部《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的灵活执行。这一模式为其他新势力车企提供了参考,但随着政策收紧(如代工条款可能取消),未来新企业难以复制。
四、总结
小米汽车的生产模式呈现 **“自主为主、代工为辅”** 的特点:
- 当前阶段:北京亦庄工厂是主力,SU7 等核心车型均在此生产,代工仅作为产能补充。
- 未来趋势: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独立资质巩固,小米将进一步减少对代工的依赖,但为快速扩张产品线,可能在特定车型(如增程式 SUV)上探索新的代工合作。
这一模式既体现了小米对技术和品质的重视,也反映了其在复杂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变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