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底盘技术采用了 “自研 + 顶级供应链” 的组合模式,以首款量产车型 SU7 为核心案例,其底盘系统由小米自主设计架构,并整合了全球多家顶级供应商的关键零部件,同时在智能底盘领域布局了前沿技术。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零部件供应商:国际巨头与国产龙头的协同
小米 SU7 的底盘系统融合了国际与国内顶尖供应商的技术,覆盖悬架、制动、转向等关键领域:
- 悬架系统:
- 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全铝制悬架连杆降低非簧载质量,提升操控响应速度。
- 空气弹簧:与拓普集团联合开发的闭式空气弹簧系统,调节速度比传统开式系统快 100%,支持高度调节范围达 140mm。
- CDC 阻尼可变减振器:由采埃孚提供,通过电子控制实时调整阻尼力,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
- 制动系统:
- 博世 DPB+ESP10.0 全解耦线控制动:100-0km/h 制动距离低至 33.3 米,响应速度比传统液压系统提升 40%。
- 布雷博前四活塞刹车卡钳:高性能制动组件,常用于法拉利、保时捷等超跑,保障赛道级制动性能。
- 转向系统:
- 耐世特 EPS 电动助力转向:提供精准转向手感,支持可变转向比技术。
- 其他部件:
- 大陆集团:提供前轴双活塞制动系统和后轴电子驻车系统。
- 蒂森克虏伯、本特勒:参与底盘结构件和热成型钢的供应。
二、小米自研技术:智能底盘的差异化突破
在整合供应链的基础上,小米通过自研技术实现底盘的智能化升级:
- 智能耦合制动系统:
- 整合线控制动与能量回收,提升制动能量回收率至 30% 以上,延长续航里程。
- 全主动悬架(预研技术):
- 每个轮端配备 4.6kW 动力源,支持独立控制车轮抗力,实现 “零颠簸、零侧倾、零俯仰”。
- 液压驱动系统举升力达 44400N,可实现车辆原地起跳,并接入小米生态实现手机控制悬架跳舞。
- 超级四电机系统(预研技术):
- 由 2 个自研前电机(单电机 449 马力)和 2 个 V8s 后电机组成,总功率 2054 马力,支持四轮独立扭矩矢量控制。
- 典型应用包括原地掉头、圆规掉头等极端场景,电机冷却系统可实现连续掉头无过热。
- 48V 线控底盘(预研技术):
- 全球首创 48V 全干式线控制动,取消液压油,响应速度提升 40%,续航增加 10km。
- 线控转向实现方向盘与车轮解耦,转向比范围 5:1~15:1,支持智驾场景下的全自动控制。
三、技术布局与行业意义
小米的底盘技术战略体现了 “量产一代、发布一代、预研一代” 的节奏:
- 量产车型(SU7):通过博世、采埃孚等供应商实现性能基准,主打 “50 万以内最好开的轿车”。
- 旗舰车型(SU7 Ultra):升级三电机系统,在纽北赛道验证极限性能。
- 预研技术:全主动悬架、四电机系统等面向完全自动驾驶,构建数字化底盘基座,已申请 56 项专利(含 37 项发明专利)。
这种技术路径既保证了量产车型的可靠性,又通过自研突破了传统底盘的物理极限。例如,全主动悬架的调节速度是空气弹簧的 100 倍,48V 线控底盘的电压升级减少了 75% 的低压损耗,这些创新使小米在智能底盘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
四、供应链协同与国产替代
小米在底盘供应链中注重 “国际技术 + 国产制造” 的平衡:
- 国际供应商:博世、采埃孚、布雷博等提供成熟技术,确保产品稳定性。
- 国产供应商:拓普集团、保隆科技、经纬恒润等在空气弹簧、储气罐、智能驾驶域控制器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
- 自研能力:从电机、电池到智能底盘算法,小米构建了全栈技术体系,减少对外部依赖。
这种策略既规避了供应链风险,又推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升级。例如,拓普集团作为国产空气弹簧龙头,通过与小米合作实现技术突破,其产品已应用于多个高端车型。
总结
小米汽车的底盘技术是 “自研架构 + 顶级供应链” 的典型范例:
- 硬件层面:前双叉臂 + 后五连杆悬架、博世线控制动、采埃孚 CDC 减振器等构建机械素质。
- 软件层面:小米智能底盘系统整合悬架、动力、制动的协同控制,支持 OTA 升级。
- 前瞻布局:全主动悬架、四电机系统等预研技术,为未来完全自动驾驶奠定基础。
这种技术路径使小米 SU7 在操控性、舒适性、智能化三个维度实现突破,同时通过供应链优化和自研投入,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取得平衡。随着预研技术的逐步落地,小米有望在智能底盘领域持续引领行业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