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未在早期阶段公布价格的核心原因,是其需要在成本波动、市场竞争、品牌战略与用户心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结合行业动态和企业战略,这一决策背后有以下五个关键逻辑:
一、成本控制与电池价格波动的博弈
作为电动汽车成本占比最高的核心部件(约 30%-40%),电池价格在 2023-2024 年经历了剧烈波动。2022 年碳酸锂价格一度突破 60 万元 / 吨,而到 2023 年底跌至 10 万元以下。小米 SU7 的研发周期(2021-2024 年)恰好覆盖这一波动区间,若过早锁定价格,可能面临两种风险:
- 高价风险:若 2023 年按当时电池成本定价,2024 年电池降价后可能因价格缺乏竞争力导致销量下滑。
- 亏损风险:若 2024 年电池价格反弹,已公布的低价车型可能无法覆盖成本。
小米通过延迟定价,利用宁德时代和比亚迪两大供应商的产能竞争,将 800V 高压平台车型的电池成本压缩至 0.6 元 / Wh 以下,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15%。这种策略使其在 2024 年 3 月最终定价时,能以 21.59 万元起售,同时保证 10% 以上的毛利率。
二、市场竞争格局的动态调整
2023 年底至 2024 年初,新能源汽车市场经历了两轮价格战:
- 高端市场内卷:蔚来 ET9(80 万起)、问界 M9(46.98 万起)等车型拉高市场预期,雷军 "50 万以内有对手吗" 的微博互动,暗示 SU7 可能冲击高端市场。
- 中端市场降价潮:2024 年春节后,比亚迪、特斯拉等品牌启动降价,Model 3 起售价降至 23.19 万元,直接挤压 SU7 的定价空间。
小米通过延迟定价获得了三大优势:
- 竞品定价参考:在 SU7 上市前,比亚迪海豹 05 DM-i(7.98 万起)、荣威 D6(7.98 万起)等车型的低价策略,促使小米将 SU7 基础版定价下探至 21.59 万元,较原计划低 2 万元。
- 政策红利捕捉:2025 年地方政府充电补贴(最高 1600 元)和置换补贴(最高 1.8 万元),使小米能通过 "官方指导价 + 地方补贴" 的组合,实现实际成交价低于竞品。
- 库存压力转移:2024 年新能源汽车库存系数达 1.8(警戒线 1.5),小米通过延迟交付(2024 年 12 月首批交付),避免了与竞品在库存清理期的直接竞争。
三、品牌高端化的战略权衡
小米手机业务的成功依赖 "性价比" 标签,但汽车行业的品牌溢价逻辑截然不同。SU7 的定价需兼顾三重目标:
- 突破价格天花板:小米手机均价约 1000 元,而 SU7 起售价 21.59 万元,是手机均价的 21 倍。若定价过低(如 15 万元),可能被视为 "大号智能手机",难以吸引中高端用户。
- 技术价值锚定:SU7 搭载的 V6s 超级电机(21000rpm)、泰坦合金车身(9100t 压铸工艺)等技术,需要通过价格体现技术溢价。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 SU7 支持 "人车家全生态" 联动,用户购车后平均月活米家 APP 设备数提升 3.2 倍,这种生态价值需要通过价格门槛筛选目标用户。
最终,SU7 的定价策略呈现 "阶梯式布局":
- 基础版(21.59 万):对标比亚迪汉 EV(20.98 万起),吸引性价比敏感用户。
- Pro 版(24.59 万):搭载激光雷达,对标小鹏 P7i(24.99 万起),切入智能驾驶赛道。
- Max 版(29.99 万):零百加速 2.78 秒,对标 Model 3 Performance(33.99 万),树立性能标杆。
四、用户心理与营销策略的深度绑定
小米深谙 "饥饿营销" 的心理学原理,通过延迟定价制造了三重效应:
- 蔡加尼克效应:未完成的期待会加深记忆。SU7 从 2023 年 11 月工信部申报到 2024 年 3 月正式定价,历时 128 天,期间用户对价格的猜测形成持续话题。
- 价格锚定效应:雷军 "50 万以内有对手吗" 的言论,在用户心中植入高端预期,最终 29.99 万的 Max 版定价形成 "超预期" 体验。
- 社交传播裂变: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对价格的讨论(如 "雷军刀法精准"),为小米节省了约 3 亿元的营销费用。
这种策略在市场端取得显著成效:SU7 上市 24 小时大定订单达 8.89 万份,其中 67% 用户选择 Pro 版及以上车型,客单价 26.3 万元,超出行业平均水平 23%。
五、政策与供应链的风险对冲
新能源汽车行业受政策影响显著,小米通过延迟定价规避了两大风险:
- 补贴退坡:2023 年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全面取消,但 2025 年地方政府推出充电补贴(如海南 1600 元 / 车),小米通过 "官方价 + 地方补贴" 组合,变相维持价格竞争力。
- 供应链波动:2024 年芯片短缺导致部分车企交付延迟,但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构建了垂直整合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能稳定。
总结:从 "价格之谜" 到 "生态棋局"
小米汽车的定价策略本质是一场精密的商业博弈:通过延迟定价平衡成本与市场,通过价格阶梯布局品牌高端化,通过心理营销放大传播效应,最终将汽车业务融入 "人车家全生态" 的战略版图。这种策略不仅帮助小米在竞争红海突围(2024 年交付 13.5 万辆,2025 年目标 35 万辆),更验证了其 "硬件 + 软件 + 服务" 商业模式的延展性。未来,随着 SU7 Ultra(52.99 万起)和 Xiaomi YU7 等新车型的推出,小米将进一步探索高端市场,但其核心逻辑仍将围绕 "技术价值显性化" 与 "生态协同最大化"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