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在汽车领域的合作覆盖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充电网络等多个维度,形成了以自身为核心的生态体系。以下是其主要合作伙伴及合作内容的详细解析:
一、核心技术合作方
- 宁德时代
- 合作内容:为小米 SU7 提供三元锂离子电池,并联合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
- 技术亮点:800V 高压快充技术可实现充电 5 分钟续航 200 公里,电池能量密度达 220Wh/kg。
- 比亚迪(弗迪电池)
- 合作内容:供应磷酸铁锂电池,覆盖入门版车型,技术适配性强。
- 应用车型:小米 SU7 标准版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成本较三元锂电池降低 15%。
- 高通
- 合作内容:为小米 SU7 智能座舱提供骁龙 8295 芯片,算力达 30TOPS,支持多屏交互、语音助手等功能。
- 技术优势:相比上一代芯片,图形处理能力提升 2 倍,AI 算力提升 5 倍。
- 地平线
- 合作内容:联合开发征程 6 芯片,支持 L3 级自动驾驶,算力达 560TOPS。
- 应用场景:实现高速领航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传感器融合方案覆盖 12 个摄像头 + 5 个毫米波雷达 + 1 个激光雷达。
- 禾赛科技
- 合作内容:供应 AT128 混合固态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达 200 米,点云密度为行业平均水平的 4 倍。
- 成本控制:通过自研芯片和量产工艺,将激光雷达成本压缩至 2000 元以内。
二、生产制造合作伙伴
- 北汽越野车公司
- 合作内容:作为小米汽车的代工方,负责部分车型的生产制造,初期产能规划为 5 万辆 / 年。
- 工厂布局: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预计 2025 年投产,总产能将达 30 万辆 / 年。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
- 合作内容:供应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电机最大功率达 350kW,峰值效率 97.5%。
- 技术壁垒:采用碳化硅(SiC)模块,较传统硅基 IGBT 能耗降低 10%。
- 拓普集团
- 合作内容:独家供应空气悬架系统,支持智能底盘调节,响应速度 0.1 秒。
- 成本优势:通过集成设计,空气悬架系统成本较传统方案降低 25%。
三、供应链核心企业
- 华域汽车
- 合作内容:供应车身零部件、车内饰件,占小米 SU7 内饰总成本的 30%。
- 技术创新:采用免喷涂工艺,减少车身重量 15%,同时提升耐刮擦性能。
- 奥特佳
- 合作内容:提供汽车热管理系统,集成热泵空调和电池温控,冬季续航提升 20%。
- 能效比:系统能效比(COP)达 3.5,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
- 蓝思科技
- 合作内容:供应中控屏、仪表盘等玻璃组件,采用曲面 OLED 技术,分辨率达 2K。
- 供应链管理:通过垂直整合,将玻璃盖板良率提升至 95%,成本降低 10%。
四、政府与生态合作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
- 政策支持:提供土地、税收优惠及研发补贴,累计支持资金超 50 亿元。
- 产业协同:推动小米与经开区内的华为、百度等企业合作,共建智能网联汽车生态。
- 充电网络合作
- 运营商:与蔚来、理想、小鹏、特来电等 18 家运营商合作,接入超 126 万充电桩,覆盖 2691 个区县。
- 技术整合:通过小米充电地图实现充电桩状态实时查询、智能推荐,充电效率提升 30%。
- 自动驾驶测试
- 合作伙伴:与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合作,开放 500 公里测试道路,累计测试里程超 100 万公里。
- 数据积累:每天采集 200TB 路测数据,用于优化自动驾驶算法。
五、未来战略布局
- 电池技术:与宁德时代合作研发固态电池,预计 2026 年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
- 芯片自研:联合地平线开发车规级 AI 芯片,算力目标 1000TOPS,支持 L4 级自动驾驶。
- 海外市场:计划 2025 年进入欧洲市场,与当地充电运营商合作建设超充网络。
- 生态融合:将小米澎湃 OS 与汽车系统深度整合,实现手机、汽车、家居设备的无缝互联。
合作模式的核心优势
- 技术互补:通过与宁德时代、高通等企业合作,快速获取行业顶尖技术,缩短研发周期。
- 成本控制:采用模块化设计和规模化采购,将 BOM 成本降低 15%-20%。
- 生态协同:依托小米生态链企业,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实现软硬件深度整合。
- 政策红利:借助地方政府支持,快速落地工厂建设和测试场景,加速商业化进程。
通过上述合作,小米汽车已构建起覆盖 “电池 - 芯片 - 整车 - 充电” 的全产业链生态,为其在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