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自 2021 年宣布造车以来,已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以下是其核心动态与布局的深度解析:
一、产品矩阵与技术突破
1. 首款车型 SU7
- 定位与售价:2024 年 3 月发布的小米 SU7 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售价 21.59 万 - 29.99 万元,提供后驱和四驱版本。其 0.195 的风阻系数刷新量产车纪录,性能版 SU7 Max 搭载双电机四驱系统,最大功率 480kW,零百加速 2.78 秒,CLTC 续航达 800 公里。
- 技术亮点:
- 电驱系统:自研 V6s 电机转速达 21,000rpm,功率密度 6.78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6.22kW/kg)。2025 年量产的 V8s 电机峰值转速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支持 310km/h 极速。
- 电池技术:采用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SU7 Max)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基础版),800V 高压平台支持 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自研 CTB 麒麟电池包体积效率 77.8%,续航超 1000 公里,配合三热源聚能技术,冬季续航保持率提升 20%。
- 智能驾驶:搭载禾赛 AT128 激光雷达、11 颗摄像头及双 Orin-X 芯片,采用 BEV+Transformer 算法,支持城市 NOA 功能,2025 年计划覆盖 100 城。端到端大模型实现单边 5cm 冗余车位自动泊车。
2. 第二款车型 YU7
- 定位与参数:2025 年 6 月上市的中型 SUV,车长 4999mm,轴距 3000mm,提供两驱(续航 820km)和四驱(508kW 功率,零百加速 3.3 秒)版本。采用 96.3kWh 磷酸铁锂电池,支持超充技术。
- 战略意义:填补 SUV 市场空白,与特斯拉 Model Y、智界 R7 等竞品直接竞争,预计年产能 10 万辆。
二、生产与供应链布局
1. 产能规划
- 工厂建设:北京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 2025 年 7 月投产,总产能将超 30 万辆。武汉工厂规划产能 20 万辆,2025 年总产能目标 45 万辆,实际交付量或达 50 万辆。
- 供应链整合: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比亚迪(磷酸铁锂)为主力供应商,小米自建电池 PACK 工厂,实现 CTB 麒麟电池独家应用。
- 智能化: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禾赛科技供应激光雷达,地平线合作开发自动驾驶芯片。
- 制造:采用 9100 吨一体化压铸技术,72 合 1 后地板焊接点减少 840 处,车身减重 17%。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1. 销量与订单
- 交付数据:2024 年 SU7 累计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 2.9 万辆,4 月预计突破 3 万辆。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标准版等车周期长达 43-46 周。
- 用户评价:
- 优势:外观设计(0.195 风阻、主动尾翼)、智能化体验(澎湃 OS 五屏联动、车家生态)、动力性能(零百加速 2.78 秒)获高度认可。
- 痛点:高速续航偏差(实际续航约 CLTC 的 80%)、后排空间较小、座椅舒适度不足、交付周期过长。
四、国际化与未来战略
1. 欧洲布局
- 研发中心:慕尼黑团队聚焦赛道性能调校,前宝马、法拉利专家主导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研发,目标打破保时捷圈速纪录。
- 销售筹备:2024 年成立欧洲销售筹备组,计划 2030 年前进入欧洲市场,首站或选西班牙、德国、法国,利用小米手机 18% 的欧洲市场份额进行品牌渗透。
2. 技术前瞻
- 固态电池: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硫化物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 400Wh/kg,2025 年测试半固态电池(续航 1100km),2027 年量产全固态电池。
- 自动驾驶:L3 级系统计划 2025 年落地,依托北京市自动驾驶条例,逐步开放个人乘用车全场景应用。
五、政策与竞争环境
1. 政策支持
- 国家补贴:2025 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下,报废旧车购新能源车可获 2 万元补贴,置换补贴最高 1.5 万元,刺激市场需求。
- 法规规范:工信部收紧智能驾驶宣传,禁用 “自动驾驶” 术语,要求明确系统边界,推动行业标准化。
2. 竞争对手
- 国内:特斯拉 Model Y 焕新版(续航 593km)、智界 R7(802km 续航 + 空悬)、极氪 007(28.99 万元起)构成主要威胁。
- 国际:宝马 iM3、奔驰 EQE AMG 等传统豪华品牌加速电动化转型,小米需以性价比与智能化突围。
六、财务与可持续发展
- 投入与亏损:2024 年汽车业务营收 329 亿元,亏损 62 亿元,单车亏损约 1.02 万元。2025 年预计交付 35 万辆,若实现或扭亏为盈。
- 融资与产能:2025 年 3 月完成 425 亿港元融资,用于工厂扩建与技术研发,目标 2030 年进入全球车企前五。
- 可持续性:自建电池回收工厂,30% 材料采用循环铝,推动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
总结:小米汽车的破局之路
小米以 “技术 + 生态” 双轮驱动,在智能驾驶、电驱系统等领域实现突破,SU7 凭借极致性能与性价比快速打开市场。其核心优势在于:
- 生态协同:澎湃 OS 实现手机、汽车、家居无缝互联,用户粘性强。
- 供应链整合:自研与头部供应商结合,成本控制能力突出。
- 品牌溢价:赛道成绩(如纽北圈速)与高端化定位提升品牌价值。
未来挑战包括:产能爬坡压力、海外市场品牌认知不足、固态电池等技术量产进度。若能持续突破,小米有望在 2030 年前跻身全球智能电动车第一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