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近期针对多个市场传闻发布了官方辟谣声明,涉及产品质量、供应链、上市计划及保险争议等多个维度。以下是关键事件的详细梳理及背景分析:
一、SU7 保险争议:伪造文件与有组织造谣
2025 年 4 月,社交平台流传 “小米 SU7 续保被拒”“保费暴涨至万元”“出险率是同价位车型 6 倍” 等谣言,甚至出现伪造的 “保险公司拒保文件”。小米连夜联合五大保险公司(人保、平安、太平洋等)紧急辟谣,指出:
- 文件系伪造:网传文件格式、用章均不符合行业规范,保险公司从未出具过相关拒保通知。
- 投保服务正常:SU7 车型的投保流程平稳,保费浮动与车主历史出险记录相关,并无针对该车型的特殊政策。
- 报案追责:小米已向公安机关报案,强调谣言传播呈现 “有组织扩散” 特征,暗示可能存在幕后推手。
深层矛盾:此次争议与 3 月底安徽高速 SU7 碰撞爆燃事故(导致人员伤亡)密切相关。尽管小米迅速成立专项组配合调查,但事故原因(如起火原因、车门开启状态)尚未公开,放大了公众对 SU7 安全性的担忧。
二、SU7 “断轴” 传闻:超速驾驶与车主欺瞒
2025 年 1-2 月,部分用户在社交平台声称小米 SU7 出现 “断轴” 问题,质疑产品质量。小米官方通过多份声明澄清:
- 事故原因:涉事车辆在淮安盱眙乡村公路以 70km/h 超速行驶(该路段限速 20km/h),通过坑洼路面时轮胎爆胎,冲击力导致摆臂过载断裂,并非 “断轴”。
- 车主行为:驾驶员拒绝配合酒精检测,车主最终放弃保险索赔并签署《放弃赔偿声明》,自行承担维修费用。
- 后续反转:车主承认在事件中存在欺瞒行为,包括试图顶包、隐瞒驾驶员饮酒等,但仍坚称事故与车辆质量无关。
技术分析:小米 SU7 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拥有 14 层物理防护结构,设计可抵抗极端冲击。同济大学专家指出,类似事故若发生在其他品牌车型(采用液态电解液锂电池)也可能导致起火,属于行业共性问题。
三、YU7 上市时间:6-7 月发布计划不变
2025 年 4 月上海车展期间,有媒体报道小米首款轿车 YU7 “推迟至年底发布”。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通过官方渠道辟谣:
- 时间确认:YU7 上市时间仍为雷军此前预告的 2025 年 6-7 月,价格区间 30-40 万元。
- 车展动态:小米汽车首次参展,重点展示了 YU7 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未提及任何延期计划。
市场意义:YU7 作为小米汽车第二款车型,承载着品牌向高端市场突破的战略目标。若延期将影响其与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竞品的竞争节奏。
四、湛江事故谣言:国家鉴定中心不存在
2025 年 4 月,网传 “国家新能源汽车事故鉴定中心” 发布 SU7 湛江事故初步分析,称 “车辆存在设计缺陷”。小米官方回应:
- 内容伪造:所谓 “国家新能源事故鉴定中心” 并不存在,相关分析纯属编造。
- 事故细节:4 月 5 日 SU7 在湛江与电动二轮车碰撞,火情由二轮车锂电池挤压起火引发,肇事司机已被逮捕。
信息管控:小米强调将依法追究造谣者责任,并呼吁公众以官方通报为准,避免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
五、电池供应商争议:双体系与责任切割
2025 年 3 月安徽高速 SU7 爆燃事故后,电池供应商成为焦点:
- 双供应商策略:SU7 标准版随机搭载比亚迪弗迪刀片电池或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Pro 版和 Max 版仅用宁德时代电池。
- 责任撇清:宁德时代紧急否认涉事车辆使用其电池,比亚迪弗迪则以 “非业务部门无法查询” 回避回应。
- 技术差异:宁德时代电池采用电芯倒置技术,可在极端情况下向下释放能量;弗迪刀片电池则依赖结构设计泄压,两者安全性能存在差异。
行业影响:车企采用多供应商策略虽能降低成本,但可能导致事故溯源困难,加剧消费者对产品一致性的担忧。
六、收购恒大汽车传闻:战略聚焦自主发展
2025 年年初,市场传闻小米计划收购恒大汽车以扩充产能。小米官方辟谣称:
- 战略方向:小米汽车北京工厂产能已达 30 万辆,二号工厂正在建设中,无需通过收购扩充产能。
- 品牌风险:恒大汽车面临高额负债、工厂停产等问题,收购可能损害小米品牌形象。
后续动作:小米继续推进自主研发,2025 年 3 月 SU7 交付量超 2.9 万辆,计划全年交付 35 万辆。
总结:谣言治理与信任建设
小米汽车的辟谣行动呈现以下特点:
- 快速响应:针对突发舆情(如保险争议、湛江事故),24 小时内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
- 证据链展示:在 “断轴” 事件中,公开事故现场勘查报告、行车记录仪视频等细节。
- 法律手段:对伪造文件、有组织造谣等行为报案追责,强化威慑力。
- 技术透明:通过技术解析(如 CTB 电池结构、电芯倒置技术)回应专业质疑。
挑战与启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高关注度使其成为谣言高发领域。小米需进一步加强供应链信息透明(如电池供应商标注)、完善用户沟通机制(如定期发布事故调查进展),同时通过第三方检测、数据共享等方式重建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