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融合了小米集团内部核心成员与传统汽车行业资深人才,形成了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设计及全球化布局的多元化架构。以下是基于最新信息的详细梳理:
一、核心管理层:战略决策与业务统筹
- 雷军
- 角色: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全面领导小米汽车业务。
- 背景:作为小米造车的 “灵魂人物”,雷军亲自推动技术路线规划、供应链整合及品牌战略落地。他在 2021 年宣布造车时曾表示,将投入 100 亿美元并 “押上人生全部声誉”,足见其对汽车业务的重视。
- 动态:2025 年 2 月人事调整后,雷军直接分管智能制造、供应链、产品研发及智能座舱四大核心板块,强化扁平化管理以应对产能压力。
- 王翔
- 角色:小米集团合伙人、高级顾问,曾任小米汽车总裁。
- 背景:加入小米前,王翔在高通、摩托罗拉等企业担任高管,擅长财务管理与国际业务。他在小米汽车初期负责资金链管理与战略投资,为 SU7 的研发提供了重要支持。
- 刘德音
- 角色:小米汽车总裁(部分来源称其为小米集团副总裁)。
- 背景:作为小米联合创始人之一,刘德音在工业设计领域经验丰富,曾主导小米生态链产品的设计体系。他在汽车业务中负责整体运营,推动 “手机 + 汽车” 生态协同。
二、技术与研发:传统车企经验与创新基因的碰撞
- 李肖爽
- 角色:小米汽车副总裁,负责产品、供应链及市场工作。
- 背景:2012 年加入小米,曾主导电视、大家电业务,2021 年转岗汽车部门。他在供应链管理中引入小米 “极致性价比” 理念,推动 SU7 的成本控制与量产爬坡。
- 争议:2024 年曾因 “产能不足导致用户等待周期过长” 引发舆论关注,但通过优化产线效率逐步缓解压力。
- 胡峥楠
- 角色:小米汽车高级顾问,研发与制造体系核心人物。
- 背景:拥有 20 余年整车研发经验,曾参与比亚迪 F3、吉利 SEA 架构开发。他以顺为资本合伙人身份加入小米,实际负责研发流程标准化,助力 SU7 在 3 年内完成从立项到量产。
- 贡献:主导 SU7 Ultra 纽北圈速纪录的技术调校,被称为 “小米造车的技术压舱石”。
- 于锴
- 角色:小米汽车产品部总经理。
- 背景:小米早期员工,曾主导互联网业务转型。2025 年晋升后,负责产品定义与创新,推动小米 YU7 等新车型的研发。
三、生产与供应链:从传统车企挖角的 “实战派”
- 于立国
- 角色:小米汽车副总裁,分管智能制造与工厂运营。
- 背景:前北汽新能源执行副总经理,曾主导极狐与华为、麦格纳的合作。2021 年加盟小米后,他从 “造车政委” 逐步晋升为产能管理核心,2025 年直接统筹北京工厂的双班制生产,目标实现月交付 2.5 万辆。
- 争议:2021 年因在极狐 APP 发表不当言论引发争议,但小米看重其整合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经验。
- 黄振宇
- 角色:小米汽车副总裁,兼任供应链部、质量部总经理。
- 背景:前麦格纳中国区副总裁,参与北汽蓝谷麦格纳基地建设。他在小米主导零部件体系搭建,引入麦格纳的质量管理标准,确保 SU7 的品控稳定性。
- 季国伟
- 角色:小米汽车工厂总经理。
- 背景:前北汽蓝谷麦格纳总经理,曾推动极狐阿尔法 T/S 量产及百度第五代无人车装配。2023 年加入小米后,负责北京工厂的生产管理,2025 年二期工厂投产后将新增 15 万辆年产能。
四、设计与国际化:欧洲团队的高端化布局
- 李田原
- 角色:小米汽车首席设计师。
- 背景:前宝马 iX 外饰主设计师,提出 “椭圆切割” 设计理念。他主导 SU7 的流线型外观,融合科技感与运动风格,被业内评价为 “颠覆小米传统设计语言”。
- 克里斯・班戈(Chris Bangle)
- 角色:小米汽车设计顾问。
- 背景:前宝马设计总监,主导过 E60 5 系等经典车型。他的加入为小米汽车注入 “豪华品牌基因”,尤其在 SU7 Ultra 的赛道版设计中贡献了空气动力学优化方案。
- Rudolf Dittrich
- 角色:小米欧洲研发中心负责人。
- 背景:前宝马底盘技术主管,拥有 15 年宝马工作经验及 F1 车队管理背景。他在慕尼黑领导 50 人精英团队,负责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的性能调校,并参与未来全系车型的欧洲化适配。
五、争议与挑战:快速扩张下的管理难题
- 产能与交付压力
-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订单超 30 万辆,但月交付量仅 2 万余辆,用户等待周期长达 21-25 周。雷军通过 “双班制” 与产线优化试图缓解压力,但内部员工爆料称 “蓝领月工时高达 290 小时”,引发劳动法合规性质疑。
- 智驾安全争议
- 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因高速事故中智能驾驶系统 “未及时响应” 被舆论批评,暴露技术激进扩张与安全性之间的矛盾。高管团队需在创新与可靠性之间平衡。
- 人才整合风险
- 尽管从北汽、麦格纳、吉利等挖角了大量人才,但传统车企与互联网公司的文化差异可能导致协作效率低下。例如,于立国的 “江湖式管理风格” 与小米的扁平化文化存在摩擦。
六、未来动向:全球化与技术攻坚
- 欧洲市场布局
- 小米计划 2025 年在西班牙、德国、法国试水销售,并在慕尼黑设立设计中心,进一步挖掘宝马、奔驰等车企的设计人才。
- 技术投入重点
- 自动驾驶方面,小米可能加大与辉羲智能(前蔚来高管章健勇创立)的合作,推动大算力芯片量产;电池技术上,或联合宁德时代开发固态电池。
- 高管团队调整
- 随着小米汽车从 “初创期” 进入 “规模化交付” 阶段,未来可能引入更多传统车企制造专家,同时强化数字化管理人才的储备。
总结
小米汽车的高管团队呈现 “互联网基因 + 传统汽车经验” 的混合特征,雷军通过 “内部提拔 + 外部挖角” 快速搭建了覆盖全产业链的核心班子。然而,产能瓶颈、智驾安全及文化整合仍是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未来,如何平衡创新速度与体系成熟度,将是决定小米汽车能否在新能源赛道持续突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