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零部件与技术合作
- 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作为全球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为小米 SU7 Max/Pro 等车型提供三元锂电池,并合作开发超电子通路技术,助力小米 SU7 刷新纽伯格林北环赛道四门电动车最快圈速记录。
- 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用于小米 SU7 标准版及 YU7 等车型,部分电池由小米自行组装。
- 其他合作伙伴:珠海冠宇、蜂巢能源、赣锋锂电等参与电池组件研发,形成多元化供应链体系。
- 自动驾驶与智能座舱
- 光庭信息:提供自动驾驶测试服务、全域全栈解决方案,包括人机交互界面测试、仿真场景构建及高精度地图适配。
- 禾赛科技:供应激光雷达,提升小米汽车的感知能力。
- 纵目科技:提供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S),支持自动泊车、车道保持等功能。
- 自研技术:雷军明确表示小米智驾系统将全栈自研,不与第三方合作,目前已推出城市 NOA 合作,目前已推出城市 NOA(Navigate on Autopilot)功能。
- 芯片与算力平台
- 高通:骁龙 8295 芯片用于智能座舱,支持多屏交互、语音助手及第三方应用生态。
- 英伟达:Orin 芯片为智能驾驶提供算力支持,搭配激光雷达实现高阶自动驾驶。
- 英飞凌:供应碳化硅(SiC)芯片和微控制器,提升电驱系统效率。
- 黑芝麻智能:投资布局跨域融合芯片,支持智能驾驶算法迭代。
- 动力与底盘系统
- 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V8s 电机,提供高功率驱动电机,适配小米 SU7 Ultra 等高性能车型。
- 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系统,提升车辆操控性与舒适性。
- 博世:提供 ABS、CDC 减震器等底盘零部件,保障行车安全。
二、生产制造与供应链
- 自建工厂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一期工厂年产能 15 万辆,二期工厂计划 2025 年建成,进一步扩大产能。工厂采用思灵机器人打造的柔性组装线,单位小时产量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30%。
- 武汉工厂规划:与东风汽车谈判合作,利用其云峰工厂闲置产能,预计 2025 年底正式宣布。
- 代工合作
- 北汽越野车公司:初期代工生产小米 SU7,后因小米获得独立造车资质而终止。
- 供应链体系
- 华域汽车:提供车身零部件、内饰件等,覆盖 SU7 全车型。
- 银轮股份:独家供应热管理系统,优化电池与电机温度控制。
- 模塑科技:子公司北汽模塑供应保险杠、格栅等外饰件。
三、充电网络与生态服务
- 充电补能
- 蔚来、小鹏、理想:接入三大新势力充电网络,覆盖超 36,500 个充电桩,支持扫码充电与即插即充。
- 特来电、星星充电:与第三方充电运营商合作,完善全国充电网络布局。
- 操作系统与生态
- 澎湃 OS:自研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支持手机、汽车、智能家居无缝互联。
- Vela 系统:开源物联网操作系统,适配 354 + 芯片平台,赋能智能座舱与车联网功能。
四、战略投资与行业协同
- 投资布局
- Deep Motion:自动驾驶算法公司,提升小米汽车的路径规划与决策能力。
- 辉羲智能:投资大算力智驾芯片研发,支持端到端自动驾驶解决方案。
- 行业合作
- 北汽蓝谷:联合宁德时代开展技术研发,探索新能源汽车市场协同。
- 一汽富维、奥联电子:供应座舱系统、车身电控模块,强化供应链稳定性。
五、最新动态与未来方向
- 2025 年规划: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加速 SU7 Ultra 和 YU7 的产能爬坡,并推进武汉工厂建设。
- 技术突破:自研 800V 碳化硅平台、CTB(Cell to Body)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计划 2026 年量产固态电池。
- 生态拓展:开放澎湃秒充协议,与 30 余家车企合作,推动充电标准统一。
小米汽车通过 “自研 + 合作” 双轮驱动,构建了覆盖硬件、软件、生产、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其核心策略是依托小米生态的流量与品牌优势,整合全球顶尖技术资源,同时通过自主研发掌控核心竞争力,加速向智能电动汽车头部品牌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