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核心预测数据
- 机构预测:
- 浙商证券:预计 2025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为 31 万辆(主要来自 SU7),2026 年增至 84.8 万辆(含 YU7 等新车型)。
- 彭博一致预期:2026 年小米汽车交付量为 57.4 万辆。
- 小米官方:2025 年销量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部分机构认为产能可能支撑 45 万辆。
- 车型贡献:
- SU7:2024 年交付 13.68 万辆,2025 年稳态月销预计 2.5 万辆,全年约 31 万辆。
- YU7:2025 年 6 月上市,定位 20-25 万元 SUV 市场,预计稳态年销量 36 万辆(2026 年)。
- SU7 Ultra:2025 年 3 月上市,预售价格 52.99 万元起,预计年销量 1-2 万辆。
二、关键驱动因素
- 产品竞争力:
- SU7:21.59-29.99 万元定价覆盖主流市场,700-810 公里续航、800V 高压平台、智能驾驶辅助系统(L2-L4 级)等配置对标特斯拉 Model 3。
- 生态协同:小米澎湃 OS 实现 “人车家” 无缝互联,支持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联动,增强用户粘性。
- 供应链与产能:
- 工厂扩建:北京亦庄工厂二期 2025 年 6 月投产,总产能提升至 50 万辆 / 年。
- 电池供应: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磷酸铁锂电池)双供应商保障产能,自研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提升续航。
- 芯片供应:与高通、地平线合作,智能驾驶芯片产能逐步释放。
- 政策与市场环境:
- 政策支持:中国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延长至 2027 年,3 万元减免限额覆盖小米 SU7 等主力车型。
- 充电网络:接入 102 万根充电桩,覆盖 365 个城市及 88.1% 高速服务区,与蔚来、小鹏、理想合作提升补能便利性。
- 用户需求:
- 年轻群体:25-40 岁用户占比 70%,互联网从业者和科技爱好者为主,苹果用户转化率达 51.9%。
- 女性用户:占比从 30% 升至 45%,因 “车色命名击中审美” 和智能座舱体验吸引女性消费者。
三、风险与挑战
- 市场竞争:
- 特斯拉 Model Q:2025 年 6 月发布,中国市场定价 14-15 万元,直接冲击小米中低端市场。
- 新势力内卷:蔚来第三品牌萤火虫、小鹏 MONA 等车型加剧 10-20 万元价格带竞争。
- 产能瓶颈:
- 芯片短缺:800 万像素 CIS 芯片交货周期 36 周,可能影响高端车型生产。
- 交付压力:SU7 订单积压超 15 万辆,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 36 周,需加速产能爬坡。
- 盈利压力:
- 单车亏损:2024 年每卖一辆 SU7 亏损 4.5 万元,需通过规模效应和高端车型(如 SU7 Ultra)提升毛利率。
四、销量预测模型
年份 | 车型 | 销量(万辆) | 核心逻辑 |
---|---|---|---|
2025 | SU7 | 31 | 产能释放 + 订单消化,稳态月销 2.5 万辆。 |
2025 | YU7 | 5 | 6 月上市,初期产能爬坡,抢占 SUV 市场。 |
2025 | SU7 Ultra | 1 | 高端车型贡献品牌溢价,销量有限。 |
总计 | 37 | 产能上限 45 万辆,受芯片和供应链制约,实际交付 37 万辆。 | |
2026 | SU7 | 30 | 市场趋于饱和,销量略有下滑。 |
2026 | YU7 | 36 | 产能释放,SUV 市场市占率提升至 16.2%。 |
2026 | 新车型 | 10 | 可能推出经济型车型应对特斯拉 Model Q。 |
总计 | 76 | 新车型上市 + 生态协同,销量同比增长 105%。 |
五、结论
小米汽车凭借产品力、生态协同和产能扩张,2025 年销量有望突破 35 万辆,2026 年冲击 80 万辆。短期需解决供应链瓶颈和交付压力,长期需通过高端车型提升盈利,并应对特斯拉等竞品的价格战。若小米能持续优化用户体验、扩展海外市场,其销量增长潜力将进一步释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