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供应链覆盖电池、动力系统、智能驾驶、底盘车身等多个领域,涉及多家上市公司。以下是主要上市企业及业务范围整理(截至 2025 年 4 月):
一、电池与能源系统
- 宁德时代(300750.SZ)
独家供应 SU7 Ultra 的麒麟三元锂电池,支持 5.2C 超快充技术,全球动力电池市占率超 30%。同时为 SU7 Max/Pro 提供 101kWh 三元锂电池,采用 800V 高压平台,续航能力突出。
- 比亚迪(002594.SZ)
通过子公司弗迪电池为 SU7 低配版提供磷酸铁锂电池,部分电池由小米自行 PACK 组装。其刀片电池以高安全性和低成本适配入门车型需求。
- 中创新航(未上市)
一级电池供应商,提供动力电池系统,与宁德时代、比亚迪形成多供应商策略。
- 富特科技(创业板上市)
车载高压电源系统供应商,产品包括车载充电机(OBC)、DC/DC 变换器等,2024 年已实现对小米汽车的量产配套。
二、动力系统与核心部件
- 汇川技术(300124.SZ)
子公司苏州汇川联合动力为小米汽车提供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深度参与 V6s/V8s 电机联合研发,覆盖 SU7 双电机高性能版本。
- 联合汽车电子(未上市)
博世参股企业,供应驱动电机控制器,为 SU7 单电机版提供核心部件。
- 祥鑫科技(002965.SZ)
独家供应 SU7 一体化压铸后底板,采用 6800T 压铸机生产,切入轻量化赛道,墨西哥基地覆盖北美出口需求。
- 拓普集团(601689.SH)
提供底盘结构件及空气悬架系统,2025 年配套量预计达 20 万套,单车价值量 5000-8000 元。
三、智能驾驶与车载电子
- 德赛西威(002920.SZ)
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研发企业,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及自动驾驶域控制器,技术覆盖车规级芯片与算法。
- 光庭信息(301221.SZ)
参与智能座舱软件开发,提供电子系统设计、测试等服务,受益于汽车软件定义趋势。
- 禾赛科技(未上市)
激光雷达供应商,小米 SU7 Pro/Max 搭载其 AT128 超高清远距激光雷达,支持高阶智驾功能。小米通过投资布局其智能驾驶技术。
- 华阳集团(002906.SZ)
为小米 SU7 配套多类产品,包括智能座舱显示系统、HUD 等,智能化领域技术积累深厚。
四、热管理与底盘系统
- 银轮股份(002126.SZ)
独供热管理系统,适配 800V 高压平台,2024 年净利润预增 50%+,年内涨幅 61.59%。
- 奥特佳(002239.SZ)
供应热管理零部件,子公司空调国际为特斯拉供应商,技术复用性强,单车价值量超千元。
- 凯众股份(603037.SH)
独家供应底盘悬架减震元件,打破外资垄断,2024 年净利润预增 35%,并延伸开发线控制动系统。
- 中捷精工(301072.SZ)
提供注型模具和减震零部件,与凯众股份协同优化底盘舒适性。
五、车身与内饰
- 蓝思科技(300433.SZ)
供应中控屏、仪表盘等玻璃及金属结构件,提升内饰品质与科技感。
- 宁波华翔(002048.SZ)
为小米汽车提供汽车零部件,包括内外饰件及电子元件,深度参与供应链协同。
- 模塑科技(000700.SZ)
通过参股公司北汽模塑(持股 49%)供应保险杠等车身装饰件,单车价值量 1000-5000 元。
六、测试与制造支持
- 联测科技(688113.SH)
提供动力系统测试设备,覆盖小米汽车生产全流程,保障产品性能与质量。
- 津荣天宇(300452.SZ)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获得小米等车型的配套订单,供应热管理部件及车身零部件。
七、国际合作与投资布局
- 博世(德国上市,代码:BOSCH)
提供 ABS 系统、CDC 减震器等,苏州工厂投资近 10 亿欧元扩大电动车零部件产能。
- 英伟达(美股上市,代码:NVDA)
供应 Orin-X 智驾芯片,支持高阶智驾算力,小米 SU7 双芯片方案算力达 508TOPS。
- 黑芝麻智能(港股上市,代码:06688.HK)
小米投资的国产智驾芯片企业,虽未被 SU7 采用,但其技术储备为未来合作提供可能。
供应链特点与趋势
- 双供应商策略:电池领域采用宁德时代与比亚迪并行,分散风险并降低成本。
- 智能化与轻量化:激光雷达、智能座舱、一体化压铸等技术成为核心竞争点,相关供应商如禾赛科技、祥鑫科技受益显著。
- 国产替代加速:拓普集团、凯众股份等本土企业打破外资垄断,逐步占据关键零部件市场。
- 生态协同效应:小米通过投资(如富特科技、黑芝麻智能)深度绑定供应链,强化技术整合与成本控制。
风险与挑战
- 技术整合难度:电池热管理、智能驾驶算法等需与整车深度协同,对小米的系统集成能力提出高要求。
- 供应链稳定性:部分关键部件(如激光雷达、碳化硅芯片)依赖进口,可能受国际形势影响。
- 监管与品控:国内新能源汽车安全标准升级,供应商需持续投入以满足新规要求。
以上信息综合自公开报道及行业分析,部分企业合作细节可能因商业保密未完全披露。建议通过公司公告或权威财经平台获取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