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公司概况:快速落地的造车新势力
- 成立背景与股权结构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 2021 年 11 月 18 日,注册资本 10 亿元,实缴资本 6.66 亿元,由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控股,雷军担任法定代表人及执行董事。股权穿透显示,雷军通过 AB 股架构掌握绝对控制权,这一设计确保了小米集团对汽车业务的战略主导权。
- 组织架构与人才储备
截至 2023 年,公司员工人数达 1,586 人,覆盖研发、生产、供应链等核心环节。技术团队中,自动驾驶、电池等领域的专家占比显著,例如小米自研电机团队曾参与蔚来 ET7 电驱系统开发,部分成员来自特斯拉、比亚迪等企业。
- 生产基地与产能规划
小米汽车超级工厂位于北京亦庄,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工厂于 2024 年 3 月投产,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2024 年实际交付 13.69 万辆,2025 年 3 月单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二期工厂计划 2025 年完工,投产后总产能将提升至 30 万辆 / 年。
二、技术突破:全栈自研构建竞争力
- 核心技术布局
- 电驱系统:自研 HyperEngine V8s 电机转速达 27,200rpm,功率密度 10.14kW/kg,超越特斯拉 Model S Plaid(20,000rpm),并通过双向全油冷散热、阶梯式错位设计等专利实现高效散热。
- 电池技术:采用 CTB 一体化电池,集成效率 77.8%,CLTC 续航最高 1,200km,支持 800V 高压快充(15 分钟补能 500km)。
- 智能驾驶:全栈自研 Xiaomi Pilot 系统,配备激光雷达 + 高清摄像头 + 毫米波雷达,支持城市 NOA 和代客泊车,感知精度达 0.1m,超分辨率矢量算法提升复杂场景识别能力。
- 供应链与合作伙伴
小米汽车构建了多元化供应链体系:
- 电池:宁德时代(三元锂)与比亚迪弗迪(磷酸铁锂)双供应商策略,珠海冠宇、蜂巢能源参与组件研发。
- 芯片:英伟达 Orin 支持高阶智驾算力,黑芝麻智能提供跨域融合芯片。
- 底盘与零部件: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挂,博世提供 ABS 和 CDC 减震器,华域汽车负责内饰件和传动轴。
三、市场表现:销量与争议并存
- 首款车型 SU7 的市场反响
小米 SU7 于 2024 年 3 月上市,起售价 21.59 万元,定位中高端纯电轿车。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交付超 20 万辆,未交付订单约 15 万辆,单月交付量稳居新势力前三。其核心卖点包括:
- 性能:SU7 Ultra 搭载三电机系统,0-100km/h 加速 1.98 秒,最高时速 350km/h,挑战纽北量产车圈速。
- 生态互联:深度整合小米澎湃 OS,支持手机、智能家居无缝联动,如远程控制车辆、车内语音操控家电等。
- 用户反馈与挑战
- 满意度:用户对外观、动力、操控的满意度超 9 分,故障率 21.34%,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售后服务网点不足、维修等待时间长等问题仍需改进。
- 争议事件:2025 年 3 月发生的高速碰撞起火事故引发安全性质疑,尽管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但暴露了品牌在危机公关和用户信任维护上的短板。
四、财务状况:亏损收窄,盈利可期
- 营收与亏损
2024 年小米汽车业务营收 321 亿元,毛利率 18.5%,经调整净亏损 62 亿元,平均单车亏损约 4.53 万元。2025 年 Q1 预计亏损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毛利率提升至 20%。
- 成本控制与盈利路径
小米通过规模化生产(如 SU7 Ultra 占比提升至 55%)和供应链优化(如自研大压铸技术降低车身成本)改善财务表现。卢伟冰表示,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2026 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五、未来规划:全球化与产品线扩张
- 车型规划
- 2025 年:推出 SU7 Ultra(高性能版)、YU7 纯电 SUV(定位中大型轿跑),以及代号 “昆仑” 的增程式 SUV(起售价 15 万元)。
- 2026 年:计划发布代号 N3 的增程 SUV,配备后轮转向和博世 IPB 2.0 制动系统,对标理想、问界。
- 海外布局
小米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聚焦高性能车型调校,并筹备进入西班牙、德国、法国市场。首款出口车型或为 SU7 Ultra,主打欧洲高端电动车市场。
- 技术研发
下一代电机预研已启动,目标转速 35,000rpm;智能驾驶方面,计划 2025 年引入特斯拉 FSD 类似的端到端方案,提升城市 NOA 覆盖范围。
六、风险与挑战
- 竞争加剧:特斯拉 Model Y 改款、比亚迪海狮 07 等竞品持续施压,小米需在品牌溢价和技术差异化上突破。
- 供应链风险:依赖宁德时代、英伟达等核心供应商,地缘政治或产能波动可能影响交付。
- 政策不确定性: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自动驾驶法规落地进度等政策因素可能影响市场需求。
总结
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小米集团的生态优势和全栈自研能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 0 到 20 万辆交付的突破,技术储备和市场认可度均处于行业前列。然而,售后服务短板、品牌高端化挑战及外部竞争压力仍需持续解决。若能在全球化布局、供应链韧性和用户体验上进一步优化,小米有望成为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