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累计交付量:13 个月突破 24 万台
根据权威媒体报道,小米 SU7 自 2024 年 3 月 28 日上市以来,仅用 13 个月时间便实现了24 万台的累计交付量。这一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部分传统车企的初期表现。具体来看:
- 关键节点:
- 2024 年 4 月 3 日:首批交付启动,单日交付量突破 1000 台。
- 2024 年 11 月:累计交付量突破 10 万台,用时仅 230 天。
- 2025 年 3 月 18 日:累计交付量突破 20 万台,再次刷新新势力品牌的交付纪录。
- 2025 年 4 月 27 日:累计交付量达到 24 万台,平均月交付量约 1.85 万台。
二、2025 年第一季度表现:月均交付超 2.5 万台
2025 年第一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为75,884 台,其中 SU7 占 72,627 台,SU7 Ultra 占 3,257 台。这一数据显示:
- 单月交付量:3 月单月交付量达到29,000 台,创下新势力品牌单月交付纪录。
- 市场排名:在新势力车企中,小米汽车交付量仅次于理想和零跑,位列第三。
- 订单积压:截至 2025 年 4 月,仍有超过18 万辆订单等待交付,部分车型如 SU7 标准版的交付周期长达 47-50 周(约 11 个月)。
三、产能与供应链:二期工厂 6 月投产,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
为应对旺盛的市场需求,小米汽车正加速产能扩张:
- 工厂建设:北京亦庄二期工厂预计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30 万辆。
- 供应链优化:通过与宁德时代、博世等供应商深化合作,以及自研核心技术(如 800V 平台、碳化硅电驱),小米汽车的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例如,SU7 Ultra 的交付周期已缩短至 18-21 周。
- 产能爬坡:2025 年 4 月,小米汽车月产能预计突破3.7 万辆,供应链消息称 “已接近工厂现有产能极限”。
四、全年目标与挑战:35 万辆目标下的机遇与风险
小米汽车将 2025 年全年交付目标设定为35 万辆,这一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以下因素:
- 新车型贡献:首款 SUV 车型小米 YU7计划于 2025 年 6-7 月上市,预计全年交付量为 5 万辆左右。YU7 定位纯电动 SUV,对标特斯拉 Model Y,若市场反响良好,可能进一步提升销量。
- 产能释放: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汽车的年产能将达到 30 万辆,叠加武汉零部件项目的落地,产能压力将逐步缓解。
- 市场竞争:尽管小米 SU7 在 20-30 万元价格带表现强劲,但特斯拉 Model 3、比亚迪汉等竞品的降价可能分流部分订单。此外,智能驾驶安全争议(如 4 月北京高速事故)可能影响品牌信任度。
五、财务与盈利:单台亏损收窄,毛利率提升至 20.4%
尽管仍处于投入阶段,小米汽车的财务表现正在改善:
- 亏损收窄:2024 年全年亏损 62 亿元,单台亏损约 4.53 万元;2025 年第一季度亏损预计降至 1-2 亿元,接近盈亏平衡。
- 毛利率提升:2024 年第四季度毛利率为 20.4%,2025 年第一季度预计维持这一水平,主要得益于 SU7 Ultra 等高毛利车型的占比提升。
- 规模效应:随着交付量增长,单车分摊的研发和生产成本将进一步降低。机构预测,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实现盈利。
六、用户与市场:品牌影响力与需求韧性
小米汽车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其独特的市场策略:
- 粉丝经济:小米手机用户的高转化率(约 1%)为其贡献了大量订单,SU7 Ultra 发布首日订单突破 1.9 万辆。
- 性价比优势:SU7 标准版起售价 21.59 万元,标配高通骁龙 8295 芯片、五区域语音控制等,性价比优于同级竞品。
- 渠道拓展:截至 2025 年 3 月,小米汽车已在全国 65 城开设 235 家门店,4 月计划新增 33 家,覆盖更多下沉市场。
总结:快速崛起的新势力标杆
小米汽车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实现了从 0 到 24 万台的交付量,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高效的供应链管理、高性价比的产品定位和强大的品牌生态。尽管面临产能瓶颈和市场竞争,但其产能提升计划和新车型的推出为全年 35 万辆目标提供了支撑。若能在智能驾驶技术和售后服务上持续优化,小米汽车有望在 2025 年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重要玩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