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目前已获得独立造车资质。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 2024 年 7 月公布的第 385 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作为生产企业正式获批,其首款车型小米 SU7 的尾标也从 “北京小米” 变更为 “小米”。这一资质的取得标志着小米汽车完成了发改委和工信部的 “双资质” 审批,成为国内少数通过独立申请获得造车资质的新势力车企。
资质获取的关键路径
- 代工过渡与销量积累
小米汽车在 2023 年 11 月首款车型上市时,因尚未获得独立资质,曾借用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的生产资质,生产仍在自建的北京亦庄工厂进行。这种 “借资质” 模式在新势力车企中较为常见,例如蔚来早期与江淮合作、理想收购力帆资质等。但小米通过快速销量增长突破了资质限制:2024 年 4-6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量超过 3 万辆,满足了《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中 “代工产品两年内销售超 3 万辆” 的条款。这一速度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蔚来用了 5 年、小鹏用了 4 年才完成类似转变。
- 政策支持与审批加速
小米资质的快速获批与北京市政府的支持密切相关。作为北京市重点培育的科技企业,小米汽车自建工厂(一期年产能 15 万辆)和技术投入(如 CTB 一体化电池、智能驾驶系统)符合地方产业升级需求。此外,2024 年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资质审批的政策调整(如简化流程、鼓励技术创新)也为小米提供了窗口期。
资质获取的行业意义
- 自主可控的生产能力
独立资质意味着小米可以完全自主管理生产流程,包括供应链优化、产能扩张和质量控制。例如,小米计划在 2025 年启动工厂二期建设,进一步提升产能至 30 万辆 / 年。此前依赖代工的模式可能导致生产波动(如蔚来曾因江淮产能不足影响交付),而自主资质为小米后续车型(如 2026 年上市的增程 SUV)的快速落地提供了保障。
- 品牌形象的统一与强化
尾标从 “北京小米” 改为 “小米”,不仅简化了品牌标识,更有助于建立独立的品牌认知。消费者对 “代工产品” 的质量疑虑可能因此减少,同时小米生态(如手机、智能家居)与汽车的联动也能更顺畅地整合。例如,小米 SU7 已实现手机无感解锁、车家互联等功能,未来可能进一步拓展跨设备协同场景。
- 行业竞争格局的变化
小米获得资质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头部企业(如比亚迪、特斯拉、蔚来、小鹏)均已具备独立生产能力。这意味着新玩家进入市场的门槛进一步提高,未来资质审批可能更加严格。对于小米而言,资质只是起点,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如何在 2025 年实现年销 10 万辆的目标(截至 2024 年 7 月已交付约 3 万辆)、如何平衡成本与技术投入(如研发自动驾驶、固态电池),以及如何在智能化领域与华为、百度等科技公司竞争。
资质背后的技术与政策支撑
- 技术合规性
小米汽车通过了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续航里程、充电效率等多项测试。例如,小米 SU7 搭载的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支持 800V 高压快充,CLTC 续航最高达 800 公里,且通过了针刺、挤压等极端工况测试。此外,小米自研的智能驾驶系统 “Xiaomi HyperOS” 已完成 100 万公里路测,符合 L2 + 级自动驾驶标准。
- 政策适应性
小米资质申请过程中,充分利用了 2022 年《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企业准入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政策灵活性。该政策允许企业通过 “代工 + 销量” 模式快速获得资质,而无需像传统车企那样经历漫长的自建工厂审批流程。这一政策调整被业内视为对新势力的 “精准扶持”,但随着资质审批收紧,未来类似路径可能不再适用。
总结
小米汽车在 2024 年 7 月获得独立造车资质,标志着其正式跻身新能源汽车行业第一梯队。这一成果得益于政策支持、快速销量积累和技术合规性,也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资质仅是入场券,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持续创新、提升用户体验,将是小米汽车面临的长期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