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扩产动因:订单积压与战略野心
- 市场需求激增: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系列未交付订单已达 18 万辆,是当前月产能(约 3 万辆)的 6 倍。雷军将 2025 年交付目标从 30 万辆上调至 35 万辆,显示市场对小米汽车的认可远超预期。
- 产品线扩张:除现有 SU7 系列外,2025 年 6 月将推出纯电 SUV 车型 YU7,后续还规划了一款高端 SUV,多车型并行加剧产能压力。
- 政策与竞争驱动:国家鼓励优化产能结构,小米通过盘活东风云峰工厂等存量资源,既符合政策导向,又能快速提升产能。
二、扩产路径:双工厂布局与供应链重构
(一)生产基地建设
- 北京工厂扩建:
- 一期工厂:设计产能 15 万辆 / 年,实际利用率已超 200%,2024 年通过双班倒实现 13.68 万辆交付。
- 二期工厂:面积从 53 公顷扩至 105 公顷,预计 2025 年中投产,年产能提升至 30 万辆,与一期协同后总产能达 45 万辆。
- 三期规划:紧邻二期的地块已被猜测为三期工厂,可能进一步扩大产能。
- 武汉工厂落地:
- 合作模式:与东风汽车洽谈利用武汉云峰工厂(年产能 30 万辆),该工厂当前生产岚图知音等车型,部分产能闲置。
- 政府推动:湖北省政府出面协调,雷军与湖北省领导座谈明确推进合作,预计 2025 年底官宣。
- 战略意义:武汉地处中部,可覆盖南部、西部市场,与北京工厂形成互补,降低物流成本。
(二)供应链体系升级
- 电池供应:
- 双供应商策略:SU7 标准版随机搭载弗迪电池(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电池,Pro 版和 Max 版采用宁德时代神行电池和三元锂电池。
- 合资建厂:与宁德时代、北汽等合资成立电芯工厂,确保稳定供应并降低成本。
- 芯片与零部件:
- 自研与合作:与芯海科技定制移动电源芯片,与瑞芯微、全志科技合作车规级芯片,提升智能化性能。
- 产能协同:引入东风汽车云峰工厂的多车型生产线,兼容燃油、混动、纯电车型,灵活应对市场需求。
三、挑战与风险:产能与质量的平衡
- 设备与质量压力:北京工厂产能利用率接近 200%,长期高负荷运转可能影响设备寿命和产品质量,需在扩产与品控间找到平衡。
- 供应链风险:
- 电池原材料:硫化物固态电池所需原材料全球产能不足,2025 年自给率仅 30%,可能影响未来技术落地。
- 芯片供应:尽管与瑞芯微等合作,但全球芯片波动仍可能制约产能。
- 市场竞争:新能源汽车行业 “内卷” 加剧,2024 年超 200 款车型参与价格战,小米需通过技术创新(如 SU7 Ultra 的赛道性能)实现差异化。
四、财务与战略支撑:融资与国际化布局
- 资金保障:2025 年 3 月通过配股融资 410 亿港元,主要用于汽车业务扩产和研发,支撑 35 万辆交付目标。
- 研发投入:2024 年研发支出 241 亿元,其中约 75 亿元用于 AI 技术,推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升级。
- 国际化战略:
- 欧洲布局:在德国慕尼黑设立研发中心,专注赛道性能调校(如 SU7 Ultra 纽北限量版),并计划在西班牙、德国、法国试水销售。
- 技术储备:与清陶能源合作研发固态电池,目标 2027 年量产,能量密度达 400Wh/kg 以上,支撑高端车型竞争力。
五、未来展望:产能释放与盈利拐点
- 产能爬坡:北京二期工厂投产后,2025 年产能有望达 30 万辆,叠加武汉工厂,总产能或突破 50 万辆,满足 35 万辆交付目标。
- 盈利预期:2024 年汽车业务毛利率 18.5%,亏损 62 亿元,若 2025 年交付 35 万辆,营收或超 820 亿元,2026 年有望实现盈亏平衡。
- 技术壁垒:通过赛道技术下放(如 SU7 Ultra 的 CTB 电池技术)、固态电池研发和智能化升级,构建长期竞争力。
总结
小米汽车的扩产是一场 “速度与质量” 的双重战役。通过北京、武汉双工厂布局、供应链深度整合和国际化战略,小米正试图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突围。然而,订单积压、设备压力、供应链风险等挑战仍需谨慎应对。若能在 2025 年实现产能释放并保持质量稳定,小米有望从 “新势力” 迈向行业第一梯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