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车厂,即小米汽车超级工厂,是小米集团布局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核心生产基地。以下从工厂建设、产能规划、供应链体系、市场表现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详细解析:
一、工厂建设与产能布局
- 北京亦庄超级工厂
- 地理位置:位于北京亦庄新城马驹桥智能制造基地,总投资约 630 亿元,分两期建设。一期占地面积 72 万平方米,二期规划年产能 15 万辆,预计 2025 年 6 月竣工,7-8 月投产。两期合计年产能达 30 万辆,未来三期用地规划扩展至 105 公顷,形成 “超级工厂矩阵”。
- 技术设施:工厂配备压铸、冲压、车身、涂装、总装、电池六大车间,以及 2.5 公里测试跑道和智能车间,支持 SU7 Ultra 的 800V 高压平台与高阶智驾研发。
- 产能提升:2024 年 4 月一期工厂月产能约 7000 辆,后提升至 1.2 万辆 / 月。2025 年 3 月交付量突破 2.9 万辆,4 月预计达 3 万辆 / 月,全年生产目标或达 45 万辆,远超最初的 35 万辆。
- 全球扩张计划
- 小米计划分阶段进入欧洲、东南亚及中东市场,2027 年或成首个海外落地关键年。已与巴西、墨西哥政府启动工厂选址谈判,并在波兰设立 KD(散件组装)工厂,利用欧盟内部关税豁免政策降低成本。
二、供应链体系与合作伙伴
- 核心供应商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800V 高压平台),比亚迪(弗迪电池)提供磷酸铁锂电池,覆盖中低端车型。
- 电驱动:汇川技术联合研发 V6s 超级电机(转速 21,000rpm),联合电子供应基础版驱动电机。
- 智能座舱:德赛西威提供域控制器,高通 8295 芯片优化交互体验;光庭信息、慧博云通负责自动驾驶测试与数据标注。
- 底盘与轻量化:拓普集团供应空气悬架,祥鑫科技提供轻量化结构件(减重超 20%),无锡振华、模塑科技参与一体化压铸车身制造。
- 自动驾驶:速腾聚创 192 线固态激光雷达、华为 4D 毫米波雷达提升感知能力;DriveLM 多模态大模型(参数 2800 亿)优化决策效率。
- 生态协同与投资
- 小米通过投资瑞隆科技(电池回收)、云山动力(大圆柱电池)等企业布局电池技术,并与中科院合作开发神经形态视觉芯片,强化技术壁垒。
三、市场表现与用户反馈
- 销量与订单
- 截至 2025 年 4 月,小米 SU7 累计交付超 21.61 万辆,订单积压约 15 万辆。2025 年 3 月销量同比激增 628.4%,SU7 Ultra 上市三天锁单量达 1.2 万台,显示强劲市场需求。
- 用户评价
- 优势:外观设计、智能座舱(骁龙 8295 芯片)、性价比(SU7 标准版 20.98 万元)获好评。
- 痛点:交付周期长(标准版等待 50 周)、车漆耐用性争议、售后服务网络待完善。
四、技术创新与产品迭代
- 智能驾驶技术
- Xiaomi HAD 端到端全场景智驾:2025 年 2 月发布,覆盖从停车位启动到目标停车场的全程辅助驾驶,支持无图方案,通过用户数据训练优化轨迹规划。
- 感知系统升级:引入 192 线固态激光雷达(水平 FOV 140°)、4D 毫米波雷达,雨雪天气点云密度损失率降至 15%,障碍物误检率从 0.23 次 / 公里降至 0.07 次 / 公里。
- 三电技术突破
- 800V 高压平台:SU7 Max 支持超快充,15 分钟补能 400 公里。
- 泰坦合金车身:自研材料结合 9100t 压铸技术,提升车身刚性与安全性。
五、挑战与未来展望
- 产能与交付压力:尽管工厂产能快速提升,但订单积压仍需加速交付,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或优化至 3.5 万辆 / 月。
- 市场竞争:面对比亚迪、特斯拉等头部企业,以及蔚来、小鹏等新势力的竞争,小米需持续强化品牌差异化。
- 全球化布局:海外市场拓展需解决本地化生产、充电基建协同及法规适配等问题,波兰 KD 工厂的启动是关键一步。
小米车厂通过自建工厂、垂直整合供应链及生态投资,已初步构建起 “技术 + 资本” 双轮驱动的竞争力。未来,随着产能释放、技术迭代及全球化推进,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