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目前处于量产阶段,且产能正在逐步提升。根据最新信息,小米汽车一期工厂已实现小批量试生产,二期工厂于 2025 年 4 月 15 日通过验收,预计 5 月开始试生产,6 月竣工后于 7-8 月正式投产。二期工厂投产后,小米两座工厂合计年产能将达 30 万辆,目标直指全年 35 万辆交付量。
一、生产现状与产能规划
- 当前生产进展
小米汽车一期工厂设计年产能 15 万辆,通过优化产线流程已提升实际产量。2024 年全年交付量为 13.69 万辆,2025 年 3 月交付量超 2.9 万辆,4 月预计突破 3 万辆。截至 2025 年 4 月 25 日,小米 SU7 系列仍有超过 18 万份未交付订单,按当前月交付量 3 万辆计算,需约半年时间消化。
- 产能提升措施
工厂采用 “双班倒” 模式,机器每日停机维护仅 4 小时,最快 76 秒下线一辆新车。二期工厂投产后,年产能将翻倍至 30 万辆,同时三期用地已规划,未来总面积或达 105 公顷。此外,小米在武汉等地布局供应链,强化区域协同。
二、车型信息与上市计划
- 已上市车型
- 小米 SU7:定位 C 级高性能生态科技轿车,2024 年 3 月上市,售价 21.59 万元起。截至 2025 年 3 月,累计销量超 32 万辆,交付 18 万辆。
- 小米 SU7 Ultra:2025 年 2 月上市,售价 52.99 万元,搭载三电机系统,零百加速 1.98 秒,续航 600km。
- 即将上市车型
- 小米 YU7(御 7):首款中型 SUV,预计 2025 年 6-7 月上市,定位对标特斯拉 Model Y,续航最高 820km,预售信息已启动。
三、供应链与技术亮点
- 核心供应链
- 电池:宁德时代供应三元锂电池(SU7 Max),比亚迪弗迪电池供应磷酸铁锂电池(SU7 标准版)。
- 电驱动与智能座舱:联合电子供应驱动电机,德赛西威提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搭载高通骁龙 8295 芯片。
- 轻量化与安全:采用一体化压铸车身(无锡振华 / 模塑科技)、碳陶瓷制动盘(布雷博)等技术。
- 智能驾驶升级
针对此前 SU7 智能驾驶事故,小米宣布引入 192 线固态激光雷达、4D 毫米波雷达及仿生复眼摄像头,优化多模态感知系统。同时,DriveLM 大模型(参数规模 2800 亿)提升复杂路况决策效率,并计划在 2025 年 Q3 前完成 12 个重点城市无图方案落地。
四、挑战与争议
- 交付压力
订单积压严重,SU7 标准版等待时间仍达 43-50 周,Max 版 42-45 周,Ultra 版 18-21 周。部分用户因交付延迟投诉,小米客服回应称交付时间受供应链、配置等因素影响,建议以订单页面显示为准。
- 安全争议
2025 年 4 月 SU7 在 NOA 模式下发生致命事故,暴露纯视觉方案局限性。小米成立专项小组配合调查,承诺优化算法并加强用户培训,但家属对回应不满,要求更透明的事故原因披露。
五、官方动态与市场表现
- 战略目标
雷军在 2025 年 3 月表示,小米汽车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 35 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产能将进一步释放。分析师预测,实际产量可能超预期达 45 万辆。
- 市场活动
2025 上海车展期间,小米确认 YU7 按计划上市,并推出 SU7 Ultra 等车型参展。雷军通过 “免费送帽子” 活动提升品牌曝光,展位人气爆棚。
综上,小米汽车当前处于量产加速阶段,产能逐步释放但订单积压仍需时间消化。随着二期工厂投产和智能驾驶技术升级,小米有望在 2025 年实现交付目标,但需平衡产能扩张与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