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供应链投资与产业协同
- 碳化硅技术合作
2024 年 11 月,小米旗下的小米智造基金与东风汽车旗下的信之风股权投资基金共同参与了芯联动力科技(绍兴)有限公司的融资。芯联动力专注于车规级碳化硅(SiC)制造及模组封装,这一技术是新能源汽车电控系统的核心部件。此次投资表明双方在汽车产业链上游存在间接合作,旨在通过技术整合提升新能源汽车的性能与效率。
- 产能互补的潜在机会
小米汽车当前产能紧张,其北京亦庄工厂一期年产能为 15 万辆,二期工厂预计 2025 年 7 月投产。而东风汽车旗下的云峰工厂(武汉)具备年产能 30 万辆的闲置产能,且地理位置与小米在武汉的产业布局(如小米武汉总部、米岚智造产业园)高度契合。尽管小米官方明确表示 “未来不会走代工模式”,但市场传闻称其第三款车型 “昆仑” SUV(增程式大型 SUV)可能由东风代工生产,或通过收购改造东风工厂解决产能问题。
二、品牌互动与行业共鸣
- 纽北赛道的隔空对话
2025 年 2 月,东风日产在社交媒体上发文致敬小米 SU7 Ultra 在纽博格林赛道创下的 6 分 46 秒 874 的全球最速四门车纪录,称 “十二年前是我,GT-R;十二年后是你,SU7 Ultra”。小米汽车回应 “感谢新时代,一起向前”,展现了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惺惺相惜。这一互动象征着汽车行业在电动化与智能化浪潮中的传承与创新。
- 智驾技术的隔空呼应
东风日产在 2025 年 3 月推出的 N7 车型搭载了 Momenta 智驾大模型,其高速领航 NOA 功能、城市记忆领航功能及全场景智能泊车技术达到行业第一梯队水平。而小米 SU7 Ultra 的智能驾驶系统同样强调端到端大模型与拟人化体验,双方在技术路径上存在相似性,但尚未有直接合作的公开信息。
三、合作传闻与现实挑战
- 代工传闻的真实性存疑
尽管市场多次传出东风为小米代工的消息,但截至 2025 年 4 月,双方均未发布官方合作声明。小米高管王化曾明确表示 “代工和合资做整车的可能性比较低”,而东风云峰工厂相关人士也否认了代工传闻。不过,小米在武汉的产业布局与东风的产能闲置问题,仍为合作留下想象空间。
- 技术路线的差异化竞争
小米汽车以 “生态科技” 为核心,强调与小米生态链产品的深度融合;东风汽车则依托 “天元智能” 技术品牌,聚焦全栈自研的智能化架构。两者在技术路径上各有侧重,短期内直接合作的可能性较低,但在智能座舱、车联网等领域存在互补潜力。
四、行业趋势与未来展望
- 新能源与智能化的必然交汇
汽车行业的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加速,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合作日益频繁。小米与东风在供应链、品牌层面的互动,反映了行业内 “跨界融合” 的趋势。例如,东风日产与小米的智驾技术隔空对话,暗示未来可能在技术标准、用户生态等领域展开合作。
- 产能与市场的双向需求
小米汽车需快速扩大产能以满足市场需求,而东风汽车则面临传统燃油车产能过剩的压力。若双方在增程式技术、代工生产等领域达成合作,将实现资源互补。例如,小米的增程式 SUV “昆仑” 若采用东风的制造资源,可加速产品落地,同时为东风注入新的市场活力。
总结
小米与东风汽车的关联目前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投资与品牌互动,尚未有实质性的整车合作或深度技术绑定。市场传闻中的代工合作虽未被证实,但双方在产能、技术路径上的互补性为未来合作提供了可能性。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竞争加剧,传统车企与科技公司的跨界合作将成为常态,小米与东风的关系值得持续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