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车电池

admin admin 发表于2025-04-28 10:10:45 浏览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小米汽车(如 SU7 系列)的电池技术融合了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供应链资源,并通过自研创新提升性能与安全性。以下是核心信息梳理:

一、电池配置与版本差异


  1. 标准版
    • 电池类型:73.6kWh 磷酸铁锂电池(LFP),由弗迪动力(比亚迪子公司)和宁德时代随机供应。
    • 续航与快充:CLTC 工况约 668 公里,支持 400V 平台快充,15 分钟可补充 350 公里续航。
    • 安全设计:未配备电芯倒置技术,采用 14 层物理防护(3 层顶部 + 3 层侧面 + 8 层底部),通过 IP6K9K 密封测试。

  2. Pro 版
    • 电池类型:94.3kWh 磷酸铁锂电池(宁德时代神行电池)。
    • 续航与快充:CLTC 工况达 830 公里,充电倍率低于 Max 版。
    • 技术亮点:整合宁德时代神行技术,兼顾长续航与安全性。

  3. Max 版 / Ultra 版
    • 电池类型:Max 版搭载 101kWh 三元锂电池(宁德时代麒麟电池),Ultra 版为 93.7kWh 麒麟 II 电池(赛道优化)。
    • 续航与快充:Max 版 CLTC 续航 800 公里,支持 800V 高压平台,5 分钟补能 220 公里,15 分钟补能 510 公里;Ultra 版放电功率达 1330kW,充电倍率 5.2C,零百加速 1.98 秒。
    • 安全设计:电芯倒置技术(泄压阀朝下)、双大面主动冷却(7.8㎡冷却面积)、14 层物理防护(含 2000MPa 热成型钢和气凝胶隔热层),底部 “防弹涂层” 耐穿刺性能提升 13 倍。


二、核心技术突破


  1. CTB 一体化电池技术
    由小米与宁德时代联合研发,采用地板上盖二合一、电芯倒置、多功能弹性夹层等设计,集成效率提升 24.4%,释放 17mm 高度空间。电池包线束减少 91%,体积效率达 77.8%,同时通过 1050 + 项安全测试验证。
  2. 热管理系统
    • 双模热泵:直接式(专热专用)与间接式(一热多用)结合,-15°C 无需额外加热器即可维持座舱温度,-20°C 仍能从冷空气中吸热。
    • 124 级电池温控算法:根据电池温度、SOC 动态调节加热策略,-10°C 快充时间优于竞品。
    • 电池云安全技术:实时采集数据,3 重独立热失控监控,4ms 主动断电,达到 ASIL-D 最高功能安全等级。

  3. 高压平台与快充能力
    Max 版采用 871V 真 800V 平台,充电功率最高达 480kW,配合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的 PPB 级制造工艺(缺陷率十亿分之一),实现高性能与高安全性的平衡。

三、安全与可靠性验证


  1. 极端测试表现
    中汽研对 SU7 Ultra 进行的严苛测试显示,经历 350mm 深坑刮底、飞坡 + 钢制菱形壁障刮底、刮底后 450mm 涉水、70km/h 碰撞及极端快充快放后,电池系统功能完好。测试标准远超国标,例如刮底深度为 2.3 倍、碰撞速度提升 46%。
  2. 事故案例分析
    2025 年 3 月一起标准版 SU7 事故中,车辆以近百公里时速撞击后起火,初步分析系剧烈碰撞导致电池内短路,而非自燃。同济大学专家指出,液态锂电池在极端冲击下的隔膜破裂是行业共性问题,小米 CTB 技术的 14 层防护已属领先水平。

四、保修与用户关怀


  • 三元锂电池:享受 10 年或 20 万公里质保,容量不低于 80%。
  • 磷酸铁锂电池:虽未明确官方政策,但行业普遍标准为 8 年或 16 万公里,小米可能沿用类似条款。
  • 冬季续航保障:汽车之家测试显示,SU7 Max 在 - 20~-25℃寒冷区续航达成率 47.5%(385 公里),空调升温速度与能耗表现优于多数竞品。

五、未来技术布局


小米在手机领域已突破固态电池技术(能量密度 1000Wh/L),但目前汽车仍以液态锂电池为主。行业预测 2027-2030 年全固态电池有望商业化,小米或在下一代车型中引入相关技术。

总结


小米 SU7 的电池配置根据版本差异显著,从经济性到赛道性能均有覆盖,核心技术包括 CTB 一体化、电芯倒置、800V 高压平台及先进热管理系统。尽管标准版在极端事故中暴露出液态电池的共性风险,但其安全设计与第三方测试结果仍处于行业前列。保修政策与冬季续航表现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体验,而固态电池的研发储备则为未来技术迭代埋下伏笔。